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六月四日,去杭州,参浙江大学的精英团体挑战赛活动。

活动以《三体》为主题,学生们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做商业设计,比赛怎么买飞船啊、建矿山啊等等,以求在黑暗森林的环境下生存并赚钱,最后评奖。

五十天里,有三十多个团队参加,最后六个团队胜出。头等奖两千五百元。这是拉的赞助。组织活动的学生说现在拉赞助不易,因为经济形势不好。奖金不如去年。

刘慈欣比较忙,没能到现场,发来视频祝贺。宝树也发来祝辞。

我和江波作为嘉宾,到现场跟同学们做了分享。

此次去杭州是坐的高铁,六小时。途径徐州、南京等地,心潮起伏。

我意识到,自己很早就答应了下半年几乎所有的外地邀请,与我无关的,与我有关的,都有。

为什么要去呢?我不喜讲话,不喜公共场合,不喜跟人吃饭,人太多我不习惯,也没有太多时间。

在浙大,我讲到,当年我做学生时,写科幻,很难,受到了前辈的鼓励和提携。没有他们,我就没有今天。因此,今天就要回馈。只要时间不特别冲突,我都尽量答应来跟同学们交流。也许在哪儿就能帮上年轻人。

但仅仅于此吗?

这回到浙江大学,见湖光山色,风景优美,河中有划龙舟的,看得人发呆,却惆怅失落。

也许,是因为气势磅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要在这里举行了吧。

所幸,江波的演讲很有意思。

他的题目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他说,其他小说不会动摇世界观,只能影响人生观,但科幻小说是动摇世界观的。

他说,科技发展今后有三个方向,一是宇宙科学,二是生命科学,三是人工智能。这些都是头顶星空跟内心道德的结合。

他展示了哈勃照片。望远镜拍摄很小一块星空,看上去黑漆漆一片,什么都没有,但看了三个月,发现那里是无数的河外星系。

他问,卡尔·萨根的《黯淡蓝点》,在座者有看过吗?无人举手。

江波说,萨根曾提议,让飞往星际空间的旅行者一号,在途中转过头来,拍一张地球照片。美国航空航天局接受了。那时旅行者一号在天王星轨道,距地球五点五小时光程。拍下来的地球,是一个看不清的模糊小点。(见题图)

那是一九九零年的事情。我看到照片上的那个小点时,努力寻找彼时那个被称作“我”的躯壳在地球上的存在。顿时整个身心空虚掉了。

江波说,科学是非常难的事,尤其坚持科学理性,看看有多少人迷信、宗教啊。

他说,因为科学理性违反了人的生物特征。但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科学理性精神。

他说,宇宙那么大,却在照片上,一个像素不到,太简单。而生命,复杂、精巧,让人觉得是设计的。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生命,其产生是必然的,与地球结构联系在一起。

因此,生命跟宇宙星空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工智能,则是科学与科幻交汇。阿尔法狗,是第一代算法的应用,人们正在研究更精深的第二代算法,这将逼近人的大脑。

江波说,科幻是审美,审美本身是科学。科幻的核心,是科学理性。

他说:“科幻,试图穷尽未来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科幻是头脑风暴。

他说:“这是我的世界观。从我的小说中,能看到宇宙,很大,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就是这个感觉。而生命广泛,沧海桑田,生命崛起。智能,是进化的优化策略,是对环境的广泛适应。人工智能,人类造物崛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他引用自己书中的话:银河在上,文明永生。

他说,体悟这话,一是宇宙的客观规律,二是人能做什么,要延续生命和文明。

最后,他用威廉·布莱克的诗收场:把无限握在掌心上,永恒在一刹那里珍藏。

听了他的演讲,我感到一种伟大。那样的一个人类无法想象的宇宙,无限的未知,其实全都在了江波的脑海里。人类是多么了不起啊。难怪他写出了《银河之心》这样的杰作,描述了人类和宇宙的终极归宿。

江波说,他写他热爱的东西,商业和市场,先放一边去。但他作为“七五后”,对身边缺乏同年龄段的同道,感到困惑。

江波是浙江人,作为一位清华毕业的工程师,一位父亲,他是能把人和宇宙打通的那种作家。

以前,我的眼中只有天地,没有人,这正是不少科幻作家该死的通病。

这样的后知后觉,来得太晚了!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