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月十八日,澳大利亚中国研究者马克·哈力森来北京师范大学。吴岩请他在“御马墩”吃川菜,并邀杨平、飞氘、宇镭、重庆出版社冯建华和李云伟、科幻研究生汪元元及我等一起聚会。
马克说他最初有个中文名字,叫韩马克,因此我们是“一家人”。

鈥溨型邪钼濃斺斦鍪澜缍蓟岢晌桓鲋泄

马克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亚洲文化与语言学院副院长。他研究的是China’s futures,注意,这个“中国的未来”是复数。但在中国却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大概都是规划好了的。据说中国的未来学会都萎缩得没有什么动静了。
据说还有德国学者也在研究中国的未来。
马克说,西方人感到中国很可怕。
马克说,要研究中国的未来,就必须研究中国的科幻。不知为什么,我误会为,似乎从中国的现实中看不到中国的未来,而要从中国的科幻中才能看到中国的未来。
马克刚刚从上海过来,他说,看浦东,那完全是来自未来的城市,而浦西则是现在。
我发现我与马克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的现实比科幻更科幻,而且他还用英语说了出来:China is more than science fiction. 哦,这真是太科幻了,就在铁狮子坟的御马墩。
马克提起的话题,使我终于转移了注意力。只有当进入未来时,才能暂时摆脱过去和现在的忧伤。
马克说,中国的未来,在不同的中国人那里,是不同的。我建议他在研究中国未来时,要研究中国领导人的心理结构。
我问马克:你认为,谁在塑造中国未来?
他想了一下,说:最简单的回答是:中国共产党。
他问,中国科幻小说都有什么目的?比如,美国的Star Trek,还有阿西莫夫的,表现的是一种帝国主义精神。当然也有自由主义精神的。中国的是什么?我们就向他讲刘慈欣,讲《西洋》和《球状闪电》,讲王晋康,讲何夕,也讲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科幻。当然这不是中国科幻的全部。
他问,中国的科幻,是universal的吗?可以被全世界接受或欣赏或理解吗?我们点了点头,但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难,就如同问那个流行的问题:中国模式会被世界接受或欣赏或理解吗?
马克说,西方人观察中国,有看镜子或对话的心态,从中找到自己的identity(身份认同)。
他还问中国科幻遇到的障碍是来自政治还是市场。BOTH。
马克说,世界上有utopia(乌托邦),有dystopia(反乌托邦),那么,现在,应该有sino-topia(中托邦)。是的,说得很对,我们正生活在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中托邦”中。
中国科幻小说不一定能风行天下,但“中托邦”正在影响世界。
马克参与了BBC制作的一个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节目。他说,BBC的节目,做得比中国官方的还官方。他完全没想到。
杨平问,澳大利亚人认为自己是西方人吗?马克说,不,澳大利亚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因为,整个世界都会成为一个中国。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