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在单位值班,事情不多,我就偷空清理办公室,发现了大批的蟑螂。它们一暴露出来,立马装死,并不逃逸。另外,还极会隐藏,明明刚刚从书堆中掉下,马上就找不到了。我发现它们有的已长出了白毛。它们死亡时,都很自觉他找到一个隐蔽处,不动声色地告别这个世界。另外,还有一只跑进了微波炉,在高温旋转中却活得好好的。这让我在恐惧之余,也怀疑蟑螂是一种有智力的生物。它将是继人类之后统治地球的物种。十二五规划或者党校讲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应该讨论一下这种生物。

除了蟑螂外,另一大收获,就是找到了大量的科幻书籍。我很吃惊,过去十几二十年里,中国竟出版了那么多的中文科幻书,我收藏的以及我见过的,足有好几千种,说明这是一个有着他们所说的“出版自由”的地方。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大陆中国人而感到幸福、自豪和骄傲,你想要是出生在越南或蒙古,不,哪怕是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甚至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作为一个科幻迷都是很悲剧的。我不禁对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是成都《科幻世界》的正宗四川老乡,还会见过英国新浪潮科幻作家奥尔迪斯)满怀由衷的感激,虽然我写的很多科幻小说至今仍出版不了并且常常在网上被“和谐”掉,但这只是大进程中的小插曲。

我还发掘出了一些“文物”,包括一九九一年成都世界科幻年会的会刊和一九九七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的总结报告,以及美国《新闻周刊》关于中国科幻的封面文章《THE SCI-FI SYNDROME》,它的导读中写道:“嚓!北京打造未来型幻想小说的繁荣,目标是把中国人的思想从历史中解放出来。”这篇文章介绍了郑文光、吴岩、星河、王晋康、姚海军等一系列中国科幻作者和编辑,也采访了我,把中国科幻的沉浮与中国的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变迁联系起来解读,现在读来仍很有深度。另外,我还发现了我上初三时写的一些科幻小说的手稿,可能算是我的“处女作”了。

这些东西,已经被蟑螂们躲在黑暗里读了不知有多少遍了。

蟑螂与科幻文物的抢救性发掘

 

蟑螂与科幻文物的抢救性发掘

蟑螂与科幻文物的抢救性发掘

蟑螂与科幻文物的抢救性发掘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