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预定于当地时间七月八日发射升空,这是美国航天飞机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标志着三十年航天飞机时代的正式终结。在美国下一代航天器问世以前,俄罗斯将垄断载人航天领域。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纪念和缅怀的日子。美国的航天飞机,牵动着全球许多人的心绪。

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于一九八一年升空。随后,一共有六架航天飞机投入运行,却有两架失事坠毁,分别是一九八六年的“挑战者”号和二零零三年的“哥伦比亚”号,共有十四名航天员丧生。航天飞机远远没有达到它预期的使用价值。太空对于人类来说,仍是一个陌生而危险的领域。

二十九年前一九八二年,我还在读初三,写过一篇科幻小说,那也是我最早写下的科幻小说之一。在那篇小说中,我描述了一个中国少年忧虑航天飞机将要像“失手打碎的一个花瓶”一样解体坠毁的心情。四年后,想像成真。小说的全文如下,兹为纪念为开拓宇宙献身的人。

 

 

无题

 

一九九二年六月七日。星期X。阴(二十八摄氏度)

 

凌晨五点
一夜恶梦,昏沉沉的。按下电键:荧光屏上的美国阳光灿烂。半夜的实况录在了记忆电路里。乳白的航天飞机倚着发射架,像一只休眠的大蚕。然后它走了,遗下一柱浓烟在长空中久久系留。我感到若有所失,头昏得还想再睡,但并不疲乏。几天来的喜悦这时却都被一些不可名状的忧郁所代替了。
在我沉睡时,二只八十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已悠然地落入印度洋,巨大的外推进剂贮箱也无声无息地在大气中消熔殆尽,就像我失手打碎的一个花瓶。
“阿瑟”号现在可能正在飞越我们的学校呢。我痴痴地坐着,老想着它会在太空中一下解体了。

 

上午
我没有心情加入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他们上起课来一反常态,老师们也很是激动。航天飞机!之前的一切都显得陌生遥远了。板凳挺扎屁股。罗伯特·克里平是第一次乘航天飞机的两人之一,他很有技术吧?奇怪我今天怎么把他的名字记得这么牢!同学们大谈着这位老英雄的经历。我始终惶惶无主,仿佛预感到了什么。“阿瑟”号要把一颗印度卫星送入轨道,还要……出事。邻座想把我逗乐:嫦娥不戴氧气罩就飞上月球的不良后果是什么……一九八一年来,这么久了,航天飞机一直没出过事。总让人感到不祥。外国人的东西,我心中没有底。头昏得凶。凌晨看的录像灰蒙蒙的。每小时三万公里,太快了!下课。

 

中午十二点
天然气没有来,用公共储蓄烧菜。电视一天三次重复着新闻,爸爸从未这样关心过一次轨道飞行,他只是个汽车司机。我愈加烦闷恐慌,不敢瞧屏幕。

 

下午三时过
学校都停课了。我排在队伍中间,走进礼堂。里面有许多人,气氛很肃静。老师在调试一个巨大的投影屏。我和大家一齐坐下。
屏幕亮了,我感到我在颤抖。“阿瑟”号在看不见的航线上蠕行着,一颗一颗的摄像卫星,从不同角度拍摄着它。看上去它并没有动,或者动得反常的小心。蔚蓝开阔的一大片颜色,弧形的地平线,所有的都很自然,不像要出事的样子。但是……
我不敢想下去。周围的人群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很安静,和屏幕上的气氛溶在一起。
……机械手伸出机舱,缓缓的。一颗菱形的物理卫星掉了出来,然后慢慢地向深空逸去……一个斑斓的月亮,在屏幕一角浮着,太空安详极了。
我不安地动了一下。随后礼堂中灯亮了,同学们开始鼓掌,激动的校长开始讲话。讲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见。

 

晚上
校长和老师走进屋来。我忐忑地迎上去。他们满面春风,向我祝贺。爸爸高兴得不行。“虽然只是在飞机上租这么小的个旮旯,可也是费了几年的劲。但毕竟大功告成了。这是外国航天飞机第一次携带中国学生的实验仪器,现在全国都知道了我们!”
然后我被告知,我得首先准备在明天接受记者的采访,因为我是学校“课外空间研究小组”的组长。当然,小组全体成员都得上电视。我深感惊讶的是,此刻我并没有多大的喜悦之情,至少,全息摄像机装配完工时的那种心境消失了。我只是大大地舒了一口气,他们迷惑地看着我。
一切都已过去。
那台我们废寝忘食制作的摄像机,正在“阿瑟”号上安静地转着,为我们学校拍下一部不太长的地球资料片。我们只追求这次事件的内在含义。它工作得很正常,它是我们十二个同学和张老师用心血浇出来的。“阿瑟”号明天将在爱德华空军基地着陆,一切都会顺心如意的。克里平干了十年了。
(这一晚睡得很好,只做了一个梦:一架巨大的三角翼飞机载着一朵朵娴静的白云朝我悠悠地飘降下来,正好停在我的跟前。)

 

(写于一九八二年)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4篇文章 7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