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二十年。记得一九九一年,圣诞夜,下了班,与几位同事,去宣武门的天主教堂看热闹。这是我第一次到教堂。记得那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已经人山人海,跟庙会似的。这时距八 九 风 波只有两年。我们走了一会儿,向右爬上一些台阶,准备进入教堂,这时又有人涌了出来,像学 潮一般。有人说,吃圣餐啊。那时谁都顾不得冷了,想到要吃到圣餐该多好,心情跟小孩子一样雀跃。教堂里面,是火热的,明亮的,音乐在缓慢响起。但人头簇拥,什么也看不见。等了一会儿,终于有主教一般的人出来,身边似乎跟着一些小厮,像偃师故事里的机器或木偶。主教似的人物,在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动作。随后,他又带队往前走,很肃穆的样子,人们像被劈开的海水一样让开一条通道。随即我们感到无趣,也觉得更拥挤了,也不太可能吃到圣餐,就很快离去了。
后来,我又去到南堂,当面采访了傅铁山主教。其中一个很失礼的是,我想问问北京基督教的情况,他不太高兴,说不知道。这是年轻记者要吸取的教训。我还去过西什库教堂也就是北堂采访,那儿举行一个仪式,接受一群修女的加入,她们把身心献给主,场面很有些像结婚仪式。一九九六年,我去美国,那里的人专门带我们去教堂。我们聆听诵经。有人说,在美国,只能信两种人:大学教授和教徒。我去过澳门的教堂,还有上海的教堂。我感受到了教徒们对上帝的虔诚。我的同学里面,也有信教的,而他们曾是共产党员。我接触到的教徒们都很友爱。
后来,我也读《圣经》,第一感觉是上帝是一个脾气乖戾无常的,给人带来的灾难,更多于幸福。我觉得他还比不上毛 泽 东。但我后来慢慢理解了他。
今年十二月十五日晚上,我们在北师大讨论《三体》,又讲到上帝和宗教。吴岩说,宗教首先是一种信仰。
中国是一个唯物论的国家,但是,有那么多的信徒。这说明什么呢?
有一年,《达·芬奇密码》在国内上映,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号召教徒们抵制。电影局批准它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个呢?如果是穆斯林,怕就要闹出大事了。
我关注太空和深海中的信仰问题。前者,我让记者采访杨利伟,问西方宇航员信上帝,中国航天员信什么;后者,我在《红色海洋》中有所涉及。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