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天,收到了《南方文坛》新年第一期。这几乎是一本科幻专辑,其中非常独特的一个部分,是少有地提供了当代主流文学界对于中国科幻的看法,这里,有上海第二届“今日批判家论坛”纪要,以及这次会上对《地铁》的讨论,但绝不限于《地铁》,还讨论了《三体》,讨论了《蚁生》、《生命之歌》和其他一些小说,堪称对中国科幻的一次整体检阅。主流文学批评家称,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科幻”,“中国新科幻本身大幅度地涉及一些永恒的也非常前沿的人文学议题,同时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的探索和实验”。吴岩感慨:“如果更早展开这种对话,也许我们的许多研究工作会少走弯路。”

 

中国鈥溞驴苹免濃斺敵搅巳死嗟墓鄄焓咏

我很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主流文学批评家会关注中国“新科幻”?在他们的眼中,什么才是科幻?这一定与我们科幻爱好者平时看到的不同。《南方文坛》的讨论对于中国科幻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宝贵的。讨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不能详尽介绍,但是,哪怕是一些只言片语,也给人以非常新颖深邃、活泼开阔的启示,比如:

——超越了人类的观察视角。

——肢解理性的物理世界。

——深化出来技术时代人类处境的寓言。

——国家梦想。

——科幻小说可以成为民族寓言。

——人完全被取消,只有物的世界。

——新技术时代使原先拥有的关于人的概念、关于人性的概念、关于救赎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人类为了拯救自己再次变成了动物。

——极限的环境的形成和文明有关。

——讨论科幻小说应该放在文化思潮中进行。

——科幻小说与民族解放关系密切。

——中国需要一个国富民强的叙事形式。

——“强度”的文学。

——让读者主体处于积极紧张的活跃状态。

——读者必须时刻激活自身。

——缺乏“强度”的文学的特征:对叙事模子的巩固和召唤、对日常人物的重复书写、对语言的烂熟使用以及对文学制度与政治秩序的潜在维持。

——失去了日常性这一极,特异性的单一马达不足以推动作品持续前进。

——真正的卡夫卡式的速度意味着穿插、迂回、停顿、减速、变向等。

——中国科幻作品在半个世纪以来权力对文学场域与文学规范的组织设定之后,长期停留在科普读物的低水平循环,先天不足且后天乏力。近年来,科幻文类的激进意义才开始被学术界所认识。

——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的故事版。

——对真实与虚拟、现实与想象关系的思考。

——在文本的语境中,科幻小说借助想象(IMAGINATION)和狂想(FANTASY)的文体,引领我们重新设想人与人性,将其可能朝着未来的维度敞开。

——一旦我们“所在时代的观念”陈腐不堪,科幻小说家为何不能是明日的哲学家?而小说,又未尝不是一种哲学呢?

——批判技术异化。

——“技术”与“国族”。

——新技术时代是否已生产出了新的关于“人性”的定义?

——前技术时代的人性乌托邦都将流于空言。

——未经异化的人从未存在。

——对技术时代的异化处境做出回应,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体验”而不是“理解”技术异化之可怖。

——封闭了任何修复与和解的可能。

——文本往不同方向生长的可能性。

——科幻越来越讨论一些尖端而深入的人类境遇的问题,本身也越来越成为严肃艺术和实验文学的一部分。

——民族寓言的叙述。

——真正具有实验性质和狂暴想象力的写作。

——想象一种宇宙政治学。

——许多危机被表现得非比寻常,许多的对治方案和选择也远远超出了现今人类的道德底线。

——把《三国演义》式的政治思维,引入宇宙空间的政治博弈。

——科学与人文的失衡,在科幻创作领域,其实是普遍问题。

——技术的背后是一种新的思想范型。

——科幻文学的独有想象和视野中表现的人类的可能境遇以及科学的人文后果。

——最有创造性的科幻作家也可能提出一些全新的思想和议题,尤其是在科学与人文交界的领域,不过与真正富有原创性的作家与学者一样,这类科幻作家,同样是凤毛麟角。

——叩问生命。

——王晋康是中国新科幻作家最有人文情怀的一位。

——……

 

(《南方文坛》双月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地址:广西南宁市建政路28号南方文坛杂志社。邮编:530023。电话:0771-5618543。)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