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有人在谈论新的科技革命,称之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按照这种划分,第一次是近代物理学的诞生,第二次是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第三次是电气和运输革命,第四次是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第五次是电子和信息革命,然后就要面临第六次革命,它可能发生在生物领域。人类文明将由此进入“再生时代”,人类的生活发生质的改变。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完成的《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一书中预计,未来四十年里,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仿生工程和机器人学的结合,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两性智能人、人体再生和互联网的结合,人类将获得三种新的“生存形式”,即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实现某种意义的“人体永生”;届时,人类个体将有四种“生存形式”。对这次革命的描述,很像是科幻小说中的场面。比如提到这么一些:信息转换器技术,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流和转换的技术;人格信息包技术,制造包含人脑的社会学和人格信息的信息包的信息仿生技术;仿生技术,仿制生物组织和行为的工程技术;创生技术,是人工有目的地合成生物组织、器官、肢体和生命体的工程技术;再生技术,是通过诱导或培养实现生物组织、器官和生命体的再生的工程技术。不同于科幻的是,据说这次革命将发生在二零二零年至二零五零年之间,我们现在活着的许多人都能看到。

 

 新科技革命的前夜?

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谈论了新的工业革命或者科技革命。比如说,认为最大的一场革命将发生在能源领域。今年,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接近能量临界点,有人预言,它一旦成功了,世界能源结构就将改写。目前,化石能源变得日益难以为继,所以,谁能在能源上取得突破,谁就把世界掌握在手中。美国国家点火装置耗资三十五亿美元,坐落在美国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内,能产生世界上最大的激光束,用来爆聚一个氢同位素标靶,触发核聚变。核聚变是未来世界能源的新希望。NIF属于惯性约束核聚变。另一个磁约束核聚变的项目是投资二百一十亿美元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但目前它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不管怎样,世界朝着能源革命的方向前进,是势不可挡的。除了核聚变,著名趋势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杰里米·里夫金在今年二月出版的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还预言了一场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革命。他认为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总是来自新能源与新通信方式的交汇。所以,在十九世纪,蒸汽机、煤炭以及大量廉价印刷的报纸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而在二十世纪,电力、电话以及稍晚广播电视的交汇又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消费社会。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是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在化石能源日趋昂贵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利用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垃圾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新的工业革命中,每座大楼、每座房屋都将变成能源生产的来源,关键是需要一个通信网络来分配这些能源,也就是互联网。德国正在试验能源互联网。欧盟预计需要一万亿欧元来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分配网络。革命在德国已经开始。德国确立目标到二零二零年,绿色能源将占其能源总需求的百分之三十五。

也有人预测新的科技革命将发生在太空领域。人类在二十世纪进入到太空时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开拓“最后的边疆”,但很长时间这笼罩在冷战竞争的阴影下。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全球航天领头羊美国的空间探索活动,主要致力于两件事:一是航天飞机项目,二是建设国际空间站。但这二者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到了二零零四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重新制定了美国的新航天计划。二零零五年九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说:“航天飞机和空间站是误入歧途,是代价高昂的战略性错误。我们被限制在低轨道已经有太长的时间,放弃了对深空的探测使NASA丧失了正确发展的机会。我们国家空间计划的重心应该是开发太阳系。”于是,布什政府提出在二零一八年重新启动载人登月,并二零二五年把人送上火星,还要登陆小行星、探测整个太阳系。虽然由于金融危机致使计划搁浅,但是,迟早美国将重返太空。北师大天文系何香涛教授最近在给中机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讲课时说,美国人雄心勃勃,发射火星探测器,撞击彗星,还想到太空中抓取含稀土的小行星——仅这一项,就可以解决地球上的许多麻烦问题。当然了,太空科技革命是一个更宏大而复杂的领域。

新科技革命的前夜?
此外,还有人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他们称,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于十八世纪晚期的英国,以纺织工业机械化为特色。在随后几十年里,以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制作为特征科技革命传遍整个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以流水作业线为标志,开创了大规模生产时代。如今,随着生产的数字化,第三次革命正在到来。新材料的应用、全新的生产过程如3D打印技术的推广、机器人的普及和新生产协作服务的在线获取等,使得少量的生产就能达到规模化经济的效果,只需较少的劳动力就能达到很高效率。人类将摆脱大规模制造模式,而转向更加个性化的生产。一些被新兴市场夺去的生产岗位,将重新回到发达国家那里。热议中的3D打印机是一个代表,据报道,这种打印机的软件可随意调整,用来制造“任何东西”:可以是一双鞋子,在大批量生产前打印出固定形状作为设计样板;也可以是一幅助听器,按照用户的耳朵形状量身定制,也有可能是一件珠宝,由3D打印机制造的模具浇铸而成或直接使用越来越多可打印的材料进行生产。而“添加制造”仅是革命的一项突破口。随着传统的生产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化和更有弹性,新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比如大众汽车已发明一种“模块化横向矩阵”,即MQB的全新生产战略,通过标准化某些诸如发动机支架点等部件的参数,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将能够同一条产品线上生产所有型号的车。

另外,新的科技革命还可以引发“技术奇点”,这是加拿大科学家和作家弗洛·文奇一九九三年提出来的概念。什么是技术奇点呢?按照他的观点,人类技术正在呈现指数级发展,因此就像宇宙大爆炸前那个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的奇点一样,在未来三四十年里,人类有可能逼近更加恢宏的技术爆炸的一个临界点。在弗洛·文奇看来,这个奇点是由“超人类”来完成的。超人类的形成,可能基于几个领域的进展:一是超级电脑;二是超级网络及其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最终发展出超人类的智力;三是高级人机接口,把人和机器完美结合在一起;四是生物科学使自然人飞速进化。这几点倒是与我们说到的基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很相似。弗洛·文奇认为,超人类在各方面都比人类聪明,于是他将设计出更聪明的实体,最后人类的智力就被迅速抛弃在了后面。所以,超人类智力的实体将会是人类最后一个发明。至于在这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乐观的,悲观的结论都有,大家尽可以展开想象力。

 

 新科技革命的前夜?

面对这些有可能发生的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我有两点想法:第一点,这些技术与这些技术所依赖的基础科学,没有一样是中国原创的。在未来一些年里,也还看不到在中国产生原创的可能。这些技术的关键环节都被发达国家控制。截止二零一零年,美国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有二百五十一人,占整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六点一,其次为英国、德国。所以认为西方已经衰落,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中国如果不做好准备,还会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被甩下。第二点,这些科技革命,对于中国的一点二八亿贫困人口意味着什么?对于经常还要为讨薪而奔波的二点五亿农民工意味着什么?对于全球两亿失业人口和十亿挨饿人口又意味着什么?一个还吃不饱饭的人,一个还买不起房的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大脑与计算机联接?获得永生的躯体对他有什么意义?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但是,一些问题,资本主义没有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在目前的初级阶段也还无法解决。这都需要去考虑,弄不好的话,社会就会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被撕裂,像预言中的,富人和穷人成为两个物种而不是两个阶层。

当然了,这后面还有一些更大的问题,比如,人究竟是将进化,还是会退化,甚至因为把控不好而灭绝?只是在二十世纪,人类才获得了第一种可以自我毁灭的手段——核武器。这不过短短几十年,放在宇宙一百三十七亿年的历史中看,只是一瞬。今后,还会怎样?特别是,随着生命科学和纳米科的进展,会不会制造出一种更方便的、更大规模的毁灭性武器?比如,一种超级病菌?科学家在考虑银河系中的文明时,曾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技术文明的寿命问题。他们推测技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自我毁灭。如何避免毁灭,也就是如何逃脱这样的由技术发展带来的世界末日,是所有文明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所以,杞人忧天不该被嘲笑,那是有重大价值的。(为《环球》杂志写的一篇文章)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