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待会就要起程去英国了。作为科幻迷,有几个能不向往去英国?玛丽·雪莱,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而一听到H·G·威尔斯这个名字就坐不住了,《时间机器》和《世界大战》永不过时。当然还有阿瑟·克拉克!在许多中国科幻作家心目中,他就是第一。再就是乔治·奥威尔和他的《一九八四》。如果再加一个,便是阿道斯·赫胥黎和他的《美丽新世界》。还有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他提出了那个著名的“四十二”。也许还会提到多丽斯·莱辛,她先写科幻小说,后来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我或许更喜欢的是新浪潮的奥尔迪斯和巴拉德(著有“毁灭的世界”三部曲)。
这些英国人的影响,不仅于科幻,而在于整个世界文明。而说到与科幻有关系的,还有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影响到了阿西莫夫创作《基地》,《基地》又影响到了拉登,世界因此改变了。另外,说到更大的幻想文学范畴,就不能不提J·K·罗琳和她风靡世界的《哈里·波特》了。这就是神奇的英国。
我这回去英国,是伦敦书展的后续活动,由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和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同去的还有格非、方方等。英国是乌托邦的故乡。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还有威廉·莫里斯,在《乌有乡消息》里描绘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以及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科幻小说,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们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这些都是非常让人向往的。
说到我们这一代人,中学就开始学英文,这是中国人纠缠一生的梦魇。我一直弄不懂为什么我们要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用去学英文,而美国人和英国人却可以用这些时间来发展思想。记得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最开始讲的是乔叟的《坎特布雷故事集》。还有一门课是莎士比亚。那个年长的老师,据说是国内莎学权威,眼睛快瞎了,每次上课,都要让四个学生把他的讲台,搬移到有光线的窗边,然后他就开始捧书念诵古英语。随之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故事很悲惨也很光明,还有她妹的埃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有哈代,还有狄更斯的《双城记》——很多人说它好像是对我们这个中国世纪的描绘,还有毛姆。但我不太喜欢读这些书。我最爱的还是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以及戈尔丁的《蝇王》——有时,也把它算作科幻小说。说到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很震撼。还有许多牛人:布莱克,柯尔律治,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叶兹。最爱的还是T·S·艾略特的《荒原》。
作为《地铁》和《高铁》的作者,我的确很想去看看,那个发明出地铁和火车、把人类带入现代文明的国家。我也很想去看看,那个出产了牛顿、达尔文、霍金、法拉第、焦耳、瓦特、虎克……的国家。提到科学,就不能不说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于是,正是通过英国人的眼睛,我们知道了自己还曾有过科技的辉煌,从而自豪起来,也更加自卑。而托马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论理学》则被严复译成《天演论》后,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工具。
作为中国人,我对英国怀有复杂的感情。这便是那个摧毁了我们五千年文明尊严和传承的国家。一百多年前,当时世界上还只有两个帝国,大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最后是大英帝国碾碎了大中华帝国。我今天经历的一切,欢乐也好,悲苦也好,全跟这个有直接的关系。我知道在英国发生了两场改变了这个国家也改变了世界的革命,一是工业革命,一是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影响,至今没有消散去。而英国本身却保留了君主制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邱吉尔经历过的二战已经结束了。如今,这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而许多最有名的经济学家,竟都是英国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密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总之,这个现代世界的诞生,要追溯到英国。我们其实生活在英国人缔造的世界中。但我们却忘记了这个,天天忙着跟日本人滞气、吵架。
这阵子,不再讲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了。最多就嘲笑一下去年的伦敦骚乱,说这真是一个衰落的国度。但英国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比日本厉害的。中国曾在自己的高峰期拒绝了与这个文明的交流。一七九三年乾隆皇帝采取了蔑视英王特使马戛尔尼的态度。当时这位英国外交家提出:放宽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限制,对在舟山附近岛屿上的英国商人、货仓和停泊的船只不设防,在北京设立永久性的使领馆。但这些都被拒绝了。如今,却在经过巨大的折腾后,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了现实。
英国还给中国带来了另一个重大的影响——马克思正是在伦敦写出了《资本论》第一卷,他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整个是以英国为模本的。他在那里度过了晚年的时光,去世后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园,不少中共干部到英国后都要去看上一看。马克思是个流亡者,被祖国驱逐。他又是一个创新者,一个知识的渴求者和真理的思考者,也是一个反叛者和持不同政见者。这种人物的身上,往往拥有让人神魂颠倒的魔力。
科幻爱好者都是共产主义者,不仅仅因为乌托邦的渊源,而且因为我们憧憬着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极大丰富,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但在二零一二年的英国,我究竟能看到什么呢?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