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第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一月一日在北京中间剧场举行开幕论坛,这届是由果壳网承办的,百度等高科技企业赞助,因此科技感和未来感是历届星云奖中最强悍的一届。

下午的主论坛是“人类的七十亿个未来”,全场坐满了人。开头放映了短片,果壳网采访了不少人,每个人讲自己的未来,各各不同。有人说未来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人说未来就是拥有一只机器猫,有人说未来是一个永生的世界,有人说未来人能对自己进行改造,有人说未来人都能像《三体》中那样进行宇航,有人说虚拟现实会很发达,有人说会有三次世界大战,有人说会是一妻多夫制,有人说人类没有未来,有人说未来不属于人类……全球七十亿人,就有七十亿个未来。

星云奖之一:刘宇昆谈机器人取代人类

主论坛一共有四场演讲。首场是雨果奖获得者刘宇昆的《我眼中的未来,机器人革命》。

刘宇昆说:我小学五年级就去了美国,当时没有因特网,也没有呆在华人社会,十一岁后没说再怎么中文,但是,作为《三体》译者,还是用华语演讲,不知怎么表达时,再用英文(实际上他中文十分流畅)。

机器人革命。很有意思题目。我大学学计算机专业,人工智能,对未来很有影响的。想象的机器人和现实中的机器人有差别。

现实,与科幻有距离。

BAXTER,是世界上第一个通用机器人。

星云奖之一:刘宇昆谈机器人取代人类

它看上去很简单,两年前出场的,只有一个人高度,两万两千美元可以买到。价钱很重要,美国雇一个人,最低工资,也是这么多钱。BAXTER已与一个员工的价格差不多了。机器人已经用在简单工作上,如配套装箱的流水线。为什么BAXTER特别呢?传统的流水线上的,需要特别编程序,但它不同,教它新工作,不需编程,把手举起比画一下,抬起,按下,就可以了,不需要计算机专业训练,可教它做工作。它的意义,像在电脑上,不需高深数学,一个普通人就可做出复杂的表格。

传统的机器人,很笨重,很大,比较危险,用几个月才能教它做会事情。要很小心地,把它与员工分开,但BAXTER不是,它便宜、安全,它个子小,知道碰到人时,会停下来。使用新软件,它会变聪明。

其实大多数的工作,并不需多少智慧,用巧手而不是脑子。流水线上的工作,机器大多能做。

摩尔定律、经济和人口的变化,将使今后的世界变成机器人的天下。

BAXTER的发明者是DRODNEY BROOKS。他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不是依照传统想法。传统想法,认为智慧是逻辑的、理性的。但是,这位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应该向动物学习,是反应式的,走路时,不是在思想,而是神经肌肉,进化出来的机关,自动反应,帮助你走。这样才能做出好的机器人。

BROOKS发明BAXTER,与中国有关。他来华做外包,看到中国是世界工厂,他认为,这是没有前途的做法,员工会越来越贵,而机器人会越来越便宜,总有一天,机器人会比人便宜,用机器人,能把美国的制造业保存下来。

人口老龄化后,发达国家都用机器人了,发展中国家,怎样上去?发展中国家,它传统是依靠外包做工业的。今后就业就成很大的问题。

今后什么工作能留下来?全世界是一个问题。今后大多数机器会比人做得好。一般认为,能留下来的工作有下面这些,但它们也不是不能由机器人来做:

星云奖之一:刘宇昆谈机器人取代人类

一是服务工作。像美国调查,目前像美甲沙龙这样的工作,需要人来做。还有照顾老年人、护工等。但是,也不一定人来做。在美国,服务工作通常是移民做得多。但欧洲和日本没有,就用机器人来做。日本是很有意思的例子。

二是白领工作。NARRATIVE SCIENCE。机器人可以把电子表格的数据,变成能阅读的报道。大多数白领,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填表给领导看,就是机器人做的工作。

三是ALGORITHMIC TRADING。算法交易。二零一零年,有一公司,修纽约到芝加哥修光缆,花了很多钱,越直越好。为什么?要把两座城市间的通信速度从十六毫秒降到三个毫秒。两个证券数据之间,一天、一小时,这样的尺度上没有区别,但是,从毫秒上看,有区别。跟踪的同一指数,算法交易,是几百万美金。人是不可能做这种事情的。

四是医生、律师。我是律师,我第一年做的那些工作,大多数都可以用机器来做。机器人WATSON在癌症诊断上已经比人要厉害。

五是有创造性的工作。其实机器人也可以做。像WATSON,教会了它做食谱。它熟读各种烹调书,能判断出新的组合,好不好吃,发现新的吃法,还挺不错的。它是创造性的,变出新的。还有艺术家、画家,看前人作品,给自己启发,是很常见的。音乐里面有,EMILY HOWELL,好多人不知是机器人制作的(播发机器人创作的音乐)。人分辨不出来是机器人还是人创作的。HAROLD COHEN‘S AARON,可以做各种绘画。

未来会怎样的呢?

FLYNN EFFECT VS MOORER LAW(弗林效应和摩尔定律)。

按照弗林效应,人的IQ会慢慢上升,它是直线的。而摩尔定律,每个月翻一倍,指数上升,更快。不管怎样讲,机器人,可比比人变得聪明得多。

最后就是奇点来临。最后大多数工作,人不能做,只能机器人做。

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的说是好事。七十亿人,大多数人,平时做的,都是机械的流水工作。为什么不让机器人来做?但是,这么多人,没有工作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发展中国家,就业是很大问题。什么,让机器人来养?这有多现实呢?我的想法,机器人,最后总是比人厉害。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