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兄,好!
抱歉前段时间实在太忙,新年,又两会,没及回复。
《天年》已看完,非常好,祝贺!
有些感想,不一定正确,随手写于下——
读《天年》。应该是宏大的三部曲的第一部。一个硬科幻,而且非常硬。
是一部挑战性很大的书。高度敏感的气象主题,又涉及宇宙学、物理学等等。又是一本宗教的书,很复杂,还有政治和外交问题。作者游走在很多禁忌的边缘。很大胆。
感觉这本书写的是,共产党又一次领导人们拯救了中国,还拯救了地球。而其手法是相当震撼的。……(涉创意和技术剧透,此处略去一段)这中间,与美国斗智、合作。中国政府展现了巨大的动员力,包括让更多的人去信宗教,以整合社会。这是多么大的魄力,多么大的智慧。读此书后,不禁对我们的国家和党更充满信心。
但实际上,这不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著作。作者有很强的人文悲悯、宇宙情怀。他写的其实是,在宇宙面前,人是蚍蝣。
以前,就听说过大四季理论。但是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那么多的细节,实在是何夕的首创。
这里面,寄寓着科幻的真正灵魂。
作者了解很多知识。他对宗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细节很丰富、很逼真。另外对科学的理解也相当深入和独特。
这表明,科幻是一种大众类型小说,同时是一种精英小说。
有人说,科幻自诞生以来,已把一切主题穷尽了,但读了《天年》,就知道,还是可以探索、可以发现的,仍然是对“那个答案”充满期待。作者在作此努力。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关于哲学,关于终极命题,这方面的智慧,不可能超过古人了。文学的任务,只能是在形式上变化,形式上有创新,足够了。思想方面很难了,不要去探讨。
但是,《天年》给人的启示是,科幻作家仍在不懈努力,而且能做得很好,不能仅仅说是对旧命题的阐释,或展现。这是一个更加深入的思维实验。黑暗森林其实也是这样的。
当然形式感也很重要,科幻是形式的文学,需要更加强化。形式是内容,但又不是。如果当成内容,大段地解释理论,是否可取呢?读者要的不是这种形式。作者不少地方处理得很巧妙,只在个别地方,略有繁琐感。
对于人类之间的感情,亲情、爱情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微妙心理,是何夕的长处。这是其他科幻作者很值得学习的地方。《天年》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一些手法。
再回到硬科幻,《三体》后,这的确构成了一大批战。拥有自己的风格,太重要了。《天年》的有的地方,有些像老王,有的地方,有些像大刘。不过总体上,何夕是何夕,风格还是十分明显的。叙事条理,把握得当,感情描写,处理得好,科幻创意,有新发展。
这部书最让我惊讶的,是知识量的巨大,百科全书一般的,而且每个都很深。生物学,环境科学,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大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宗教学……而且都不是浅尝辄止,作者本人有自己的看法和分析。这样扎实的研究,很像日本人比如小松左京写《日本沉没》时下的功夫。很难想象,作者是怎么把这一切整合在一起的。除了科学,还有不少地方涉及工程技术。估计在第二部、第三部中,会涉及更多。
有大量的硬段落,介绍科学。人物偶尔成了为介绍理论而增设的。但不伤大雅。
某些部分,可能会对某些文科生来说,有些艰难,但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常买《环球科学》、《牛顿科学世界》和《新发现》,买“第一推动”等来看的科学外行来说,还是很过瘾的。但就算跳过那些段落,也不会妨碍对全书的欣赏。它很刺激,有些像丹·布朗的书。
个别细节,可以略作调整,比如,国安局的人,不会在公共电话中对人说,我是国安局的。还有在《天年》级别的灾难前,国家的应急委员会一类机构,不应是副总理挑头,而必定是一把手。副总理可以具体办事。
《天年》让人看到,大概的确存在一种何夕康模式:在巨大的宇宙级别灾难面前,全人类应对,中美的竞争与合作,挑起大梁,个人英雄(一个有点怪异的科学家)成为决定因素。这种模式,很好看,读来过瘾,讨许多读者喜欢。应该好好研究、模仿。
不过,我们也需要江波模式、宝树模式,或者陈楸帆模式和飞氘模式。
STAY WEIRD,STAY DIFFERENT。保持怪异及与众不同。
这个不是很容易做到。
何夕又一次走到了前面。我们要加快步伐追赶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