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2月17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气温降至零下15摄氏度。
 
     观看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射的人们冒着严寒聚集在这里。 

     “暗物质卫星”升空记     眼前的戈壁滩,许多地方看上去犹如火星景色,褐红色地面上可见处处白色积冰。明珠般的金星挂在头顶上方。

  虽然中国中央电视台已多次直播发射,但是,在距离发射架1500米处看去,景象仍然让人屏息。

  晨光初露,蓝白色的发射塔像是雕刻在一览无余的玫瑰色天幕上。

  乳白色的长征二号丁火箭立在塔的一侧,显得纤细秀美。它的头部搭载着重量为1.9吨的卫星。

  来观看发射的有院士、中学生、物理教师、科幻作家、画家、记者、网站编辑、欧洲空间局专家等数百人。

  有的人因为参与为卫星命名而受到邀请。几个月前,中科院等从全国征集卫星的名字,收到有效提案三万多个,经过投票,决定叫“悟空”。

  这既寓意其神通广大,也是要“领悟太空”。

  不知从什么地方隐隐传来口令声。“发射十五分钟准备。”站在后排的一些人把脚踮起来。有的人举起望远镜。

  一些车辆亮着灯从发射塔附近撤离。

  8时12分,忽然,热烈讨论着“悟空”的人们,停止了说话。

  霹雳一声,火箭底部吐出黑红色的火光和浓烟。持续的震响让心脏快要跳出胸膛。

  “暗物质卫星”升空记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21次发射。发射者凌晨5时就进入了最后的工作状态。

  按照惯例,昨晚,他们还去到基地烈士陵园,把要发射新卫星的消息告诉长眠在那里的人。

  火箭轰隆隆喷着烈焰上升,腾云驾雾般来到晨曦之上,进入到深蓝色的天空,很快越过了从观众角度看上去的金星的高度。

  它变得比满月还要亮。

  人群中响起一片掌声。

  一个名叫张晨的、参与为卫星命名的女孩满面泪水。“舍不得他走。”她说。

       火箭划了一个弧形,又朝另一颗晨星的方向奔去。“那应该是木星。”腾讯网太空频道的编辑桂林说。

  “暗物质卫星”升空记       两分多钟后,火箭一二级分离,这时人们仍能看到它。

  不久,整流罩也分离了。空中出现几个亮点。

  随后,它消逝在了视域中,只留下一小朵星云般的薄雾挂在天上。这时太阳还没有升起。

  137亿岁的宇宙中,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对人类和中国来说,这都是重要时刻。

  “悟空”是同类装置中,相关性能最先进的一个。

  接下来,它要扫描太空,捕捉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电脑、手机、人体、金星、地球、太阳、银河系等等“看得见”的东西,仅占宇宙质量的5%。另外的95%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究竟是什么?还无人能确切说清楚。

  研究暗物质,是要回答“什么是宇宙”这个命题,弄清它怎么来的、为何会是这样、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宇宙是会继续膨胀下去,还是会坍塌呢?

  可以说,“悟空”正沿着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老子、庄子、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他们走过的路走下去。

  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等许多地方都在研究暗物质。

  “悟空”是中国科学院研制的系列科学实验卫星的第一颗,属于基础科学领域。除了探索暗物质,它还要被用于研究宇宙射线等。

  这标志着始于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太空探索,不仅仅是在满足工程应用和人类生存,取得直接的国防经济效益,还要深入解答有关宇宙命运的谜题。

(韩松、喻菲报道)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