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照耀美国》(以下简称《火》)是一本2000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又名《2066年之西行漫记》、《北美》,其作者为著名科幻作家,媒体人韩松。该书的主要情节是:2066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而美国则因一系列事件日益衰落。人们生活在由超级人工智能“阿曼多”控制的网络中,“阿曼多”控制着人们的几乎一切资源,如同上帝。该年,世界第一运动———围棋的一项世界大奖赛在美国举办,年轻的中国神童棋手,被称为“龙子”的唐龙随中国代表团前往政局混乱的北美参赛。此后,在一系列意外事件中,唐龙流落北美,逐渐在第二次南北战争的硝烟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幼稚的男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而在此过程中,火星一直照耀着中天,目击着地球表面这荒谬难解又令人感怀的一切。
无论从形式还是主题上,《火》的阅读体验都是首屈一指的。作者极好地抓住了“虚构”这一小说魅力构成的重要要素,创造出大量描写奇诡,主旨隐微的情节,令读者在其构造的艺术世界中流连忘返。《火》的情节主线是主人公唐龙的成长,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是它的副线———中美兴衰。《环球时报》曾援引外媒的报道,称《火》对未来中兴美衰的猜想是对西方世界的警醒。如果仅从情节梗概上来看,这是对该书的一种很方便的解读,在小说中,从表面上看,作者也的确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中国的强大与美国的积贫积弱。再联系作者的新华社背景与该书首版的出版时间———一九九九年民族主义盛行之时,很多书评家与读者会直接将此书打上“意淫小说”的烙印,此后便不再关心。事实上,只要认真地读过全书,就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看法。
韩松本人虽曾担任新华社高级干部,但作品带着鲜明的反乌托邦风格,他的早期未刊短篇小说《我的祖国不做梦》讲述了未来中国发明了令人民在梦游中工作的方法,《天涯共此时》则讲述了宇宙时代的一台荒谬的春晚。这些短篇小说正是这一风格作品的代表。那么,在一部花费数载精心打磨的代表作长篇中,他竟然会反其道而行之,走上民族主义路线?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猜想。
韩松的小说文笔诡异深邃、令人费解,这是很多读者不求甚解的原因。不过,作为一部篇幅可观并有完整故事情节的长篇,韩松并不吝于在《火》的文本中给出可供我们玩味的细节。首先,让我们来看文中的“中国”这一形象。由于小说的场景大多设置在北美大陆,所以“中国”仅出现在主人公唐龙的回忆之中。在这些支离破碎的回忆之中,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强大“中国”的普通人的生活。唐龙本人从小便被保护在温室中,足不出户,一心接受专业围棋训练,而这在“中国”并非个别现象。唐龙回忆道:“人从小就要接受专业训练,去做他那唯一的事情。”甚至唐龙本人的诞生也带有某种“计划”性,他在小说里如此回忆道:“我是从试管里产生的。大人们不愿意生育,就从国家的仓储中领养了我。”
韩松还写道,当时强盛的“中国”在“语言净化管理局”“天气控制局”这些部门之外还设立了“情绪控制局”,像控制天气一样来精确控制人们的情绪。“大部分人离群索居,在国家分配的信息室内度过一生”。人们衣食无忧,婚烟由国家统一解决,寿命很长,很多人到一百二十岁时主动向国家申请安乐死。这些看上去安定祥和的情节会让熟悉反乌托邦小说的读者感到不寒而栗,在这里,我们好象看到了《美丽新世界》的影子。不知道是谁曾经说过,另一部反乌托邦经典《1984》要比《美丽新世界》来的光明,因为主人公虽然承受着痛苦,但这痛苦却是真实的。在《火》中,承受这种宝贵的真实痛苦的变成了中国少年唐龙。作者将这样一个在富足却压抑个性的环境下长大的角色安置在小说中贫瘠而混乱的北美大地上,使小说情节极具戏剧张力。显然,《火》虽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反乌托邦小说,但它的确具备某种反乌托邦小说的雏形。
通过对小说中“中国”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确认,《火》并不是简单的政治意淫小说。相反的,“镜像说”认为,小说中的“美国”是中国的镜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种种乱象的投射,韩松对未来美国的嘲弄与抨击正反映了他对未来中国的忧虑,甚至有人称《火》是当代《黄祸》。在否定了前说之后,这样的观点很易被人接受,因为它比起前说,起码有一些具体文本上的支撑,但我认为,它依然失之于简单。
韩松本人曾以新华社干部身份访问美国,在访问期间,充斥于西方媒体的大量不实反华报道使他陷入思考。后来他回忆道:“那时我相信,美国人并没有进化到脱胎换骨的地步,他们心中同样有着全人类共同的魔障。”进一步,他大胆地提出:“如果美国某一天上演‘文革’,这并不令人奇怪。”韩松本人的身份令他可以广泛接触国内外各种思潮,开放的思想使他敏锐地觉察到,在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之前,实行看似稳定的代议民主体制,指责中国专制独裁的西方国家,是否会反过来寻求中国的大一统体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一口否认的问题。而在民主体制受到强有力挑战,进而出现裂痕之后,社会的混乱将由于缺少有力的权力中心愈演愈烈,这也是容易想象的结果。《火》的故事背景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展开,事实上,小说中大量的政治猜想都已变为现实,如世贸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中国从世界经济危机中崛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韩松的担忧并非无根之木。
可见,《火》中的“美国”并不简单作为中国的逆向镜像出现,它本身就寄托着作者对于西方民主体制的一种忧思。但是,比这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的视野是极其宽广的,他将整个人类视为一体来考虑问题,而不纠缠着意识形态的对抗以及民族主义这些细枝末节不放。
大体来说,《火》的整体文本风格是压抑而冷峻,甚至略带诡异的,这大概也是缘于作者采取了某种广角镜头透视人类全体的原因。在这样一个视角上,作者得以从暗面切入人类的生存状态,并为其提出温情的警醒。正如小说中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阿曼多”。作者似乎非常乐意采取这样的”上帝视角”,小说情节中从头到尾照耀着地球的火星则又是一个例子。这样的视角似乎冷酷到了极致,反而投射出一种悲悯,令人无法自拔。
在科幻小说中,主宰一切人类活动的人工智能并非新鲜的创意。和其他这类创意中的人工智能一样,“阿曼多”神通广大,无处不在,被全人类所依赖。小说中描写道:
“‘阿曼多’是全球梦幻社会的俗称。它由上个世纪的互联网发展而来。“阿曼多”并不是冰凉的线路,它跟人一样有智能。或者说,整个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生命。全世界的生物和光计算机都是它的细胞和神经。”
小说中,“阿曼多”神秘崩溃,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混乱,滞留北美的主角唐龙也被卷入其中。这无疑是非常尖刻与严厉的情节安排,应该注意到的是,除了显而易见的对人类的警醒之外,这样的情节同时也肩负着某种隐喻的功能。小说中,“阿曼多”的崩溃让此前活着像一台下棋机器的唐龙进入了他不熟悉的环境,同时也提供给他成长的契机。这不仅仅给情节本身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此同时也将人类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的互动、共存以及敌对状态不动声色地自然融入小说的骨血,从而带给读者思考。
另外值得注意的则是小说对“围棋”这一贯穿始终的意象的处理。小说的主角唐龙是一名天才围棋国手,因此才得到去北美参赛的机会,这是意象一目了然的情节功能。自然,意象的功能又远远不止于此。在小说中,围棋是作为“中国”强大的象征出现的:
围棋比赛,成了各国的盛大节日,就像上个世纪的足球赛。人们空巷而出,把酒当歌,不醉而倒,也变得更加深沉和有涵养了。
美国虽然正处于动乱之中,但恰逢赛事,也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民主党和共和党停止了争吵,市民自动上街维持秩序,纽约街头的犯罪率下降了十三个百分点。
大家最感欢欣鼓舞的是中国围棋代表团的到来。许多人都有一种期盼:中国人此次参赛,有着超出体育的意义。
熟悉韩松风格的读者应该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党报体“描写中的冷嘲意味是非常明显的。在其后的情节中,围棋世界杯并未完赛,世界就陷入大混乱,唐龙则与中国代表队失散而流落北美,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忘记了怎么下棋。这样的情节和之前对围棋在全世界风靡的描述形成了很好的反讽。
当然,作者采取批判态度的绝不是围棋这种运动本身,而是以这一意象为代表的某种东方精神中的专制糟粕。在《火》中,围棋的气氛压抑、谨饬、森严,棋手则在棋局前如临大敌,这暗示着东方精神背后人类活力的缺席。这样的意象同时投射到主线的主角与副线的两大国家身上。在“中国”,主角唐龙被长期训练为下棋机器,而在混乱的“美国”,他在危险中成长,在危机中的世界里,没有人在乎他的棋艺,他则在这一过程中忘记了如何弈棋。这样的情节和“阿曼多”的崩溃如出一辙,保姆与枷锁一体同构,危险和成长则如影随形,以脱离“阿曼多”与丧失棋艺来隐喻个人的成长,这是非常巧妙的暗示。
至于在文化层面,围棋的风靡则显然象征着某种东方专制的“反噬”,这是作者站在全人类视角的担忧的一部分。但作者又并不对东方文化持全面反对的态度,而是深谙黑白平衡之道,汲取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放在宇宙与未来的大背景下进行全新的诠释。围棋的黑白平衡如小说中东西方的两极,作者在小说中展示了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繁荣昌盛而一片死寂,没有任何活力的“中国”,一种则是贫弱混乱,光怪陆离,却充满成长希望的“美国”。至于人类的未来,作者采取的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情节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局,只通过一些人物给出明暗不定的暗示,正像黑白纵横交错的棋局,此消彼长随时可能发生。在这样的安排中,忧思与希冀一体两面,通过意象与情节深化着小说主题。
《火》中,北军上校,唐龙的直系上司山姆在南北战争期间请教一名百岁的中国老人美国衰败的原因,老人回答说:
“天就要黑啦,星星又会出来。火星将升上中空,再落下去。这种事情,千百万年来都是如此。”
“魔障”之说可以看成是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提出的“三峡”说的黑暗版。两者都描绘了一幅轮回式的历史图景,并认为西方主宰的世界格局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对于人类未来走向的猜想,两者却截然相反。当然,由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殊性,《火》中的情节很难看成是韩松对未来中美前景的真实预测,而是作者心目中的世界图景经过大量夸张、变形形成的。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其解读的难度。
以上,我们对《火》一书的主题与意象使用略作分析,提取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当然,韩松的小说一向以晦涩难解著称,此文中笔者也不拟深入探究《火》的真正中心主题。也许,韩松在这里仅仅采取了“展示”的态度,留出大量空白给读者去思考。我甚至认为,经《环球时报》报道后,围绕《火》一书衍生的大量泛政治化解读,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倾向。小说毕竟是小说,何况还是韩松的小说,没有必要旗帜鲜明地去表达什么。何况韩松在其自述中也曾说过:“我同时是一个国际主义者与一个爱国主义者。”作者既然已有言在先,我们也没有必要勉强为他贴上愤青或五毛的标签了。
那么,怎样能从此书中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呢?我想,也许是抛开附着于小说本身之上的一些无谓的争论,随着围棋天才少年唐龙的第一人称视角去体验一个单纯的成长故事。正如中国最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评论:“《火星照耀美国》……是难以解读的,我们需要的只是去感觉。”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跟随养尊处优的主人公在纽约的滔天洪水中漂流;在一群孩子组成的“亚洲军团”中体验独裁与民主;结识与失去古怪的朋友们;加入第二次南北战争中的北军,在真正的战场上杀人;在美军中传播东方理念,重新思考东西方思想;艰难回到故乡,在上海的星空下亲吻心爱的女孩……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懵懂变得叛逆,最后又从叛逆达到成熟———这正暗合了中国禅宗那著名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飞氚曾说,在这个过程中,他看见了韩松“对生命及宇宙的困惑与守望,以及对现实的希求与超越”。或许韩松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宇宙中本不存在什么乌托邦,但却至少存在一个更好的世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