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直有个错觉,就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我军立即进行了坚决抵抗,而且战斗就是如题图表现的那样,是在桥上激烈展开的,但由于实力悬殊、汉奸告密等原因,我军很快遭到挫败,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二位将军英勇殉国。
后来读王树增的巨著《抗日战争》才知道,实际上,中日双方在平津地区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作战是七月二十八日打响的。这部书对这其中的过程记叙得非常详细。
根据该书的考证,从七月七日到七月底,中国军队第二十九军高层领导一直是从自己的地盘利益出发来考量一切问题,置全国军民的抗战意愿于不顾,置国家和民族危急关头的命运于不顾,处处违抗中央要求抗战的命令,一味委曲求和,严重贻误了备战和战机。
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作为中国华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在明知中央已经派出部队北上增援的情况下,仍不断试图与日本人进行求和接触。七月十七日,蒋介石发表“最后关头”讲话,要求“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当晚,张自忠即代表宋哲元向日本驻屯军提出妥协方案,内容包括宋哲元道歉,处分当事者营长,取缔排日言论、组织和活动等。十八日,宋哲元和张自忠一起面见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并当面道歉。二十日,又与日方签订包括“彻底弹压共产党的策动”、“冀察方面主动罢免不适宜官员”、“第三十七师主动撤出北平”等条款在内的秘密协定。这就是根本不准备跟日军打仗。但日方仍然决定增兵攻打南苑,导致宋哲元的幻想破灭。七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日军攻击开始后,仅仅两天连续丢失北平和天津。(而我之前一直以为北平在七七事变当天就被日军攻占了。)
这种情况在抗战中屡见不鲜。据《抗日战争》一书记载,在中央全力部署全民抗战之际,就在国家政府决策高层,竟存在一个反对抗战、反对国共合作的群体,公开与中央唱反调。这个群体以汪精卫、周佛海等为首,自称“低调俱乐部”,鼓吹抗战失败和民族投降论,展现出中国政治的丑恶一面。最后,该集团投敌求和,建立了伪政权。
由于派系太多,中央的命令,常常难以得到执行。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担任第一集团军总指挥并负责山东防务,他自认为是山东地盘上说一不二的皇上,认为举国之内能够威胁他“皇位”的人,既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各路军阀甚至不是日本人,而是蒋介石。在日军进攻时,保存实力成为他的第一要务。一九三七年底至一九三八年初,二十天内,他下令让军队从黄河南岸撤退,又放弃泰安,放弃济南,放弃济宁,使日军仅用一个半师团的兵力便占领了大半个山东,导致津浦路北段门户大开,徐州以及陇海铁路暴露在日军的直接威胁下,中国第五战区的作战部署完全被打乱。后来韩复榘被蒋介石枪毙。在《抗日战争》一书中,这种事情不胜枚举,触目惊心。
中国的词典中,有丰富的词汇,比如, “小九九”,”小算盘“, “心怀鬼胎”,“各行其是”,“吃里扒外”, “反戈一击”, “身在曹营心在汉”,描述的都是这种现象。不可谓中国人不聪明。八年抗战能打下来,真是不易。
王树增,男,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少将军衔,国家一级作家,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他还写过《解放战争》、《长征》、《抗美援朝》等书。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