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姚海军有诸多交往,我时常想,如果没有姚海军,中国科幻或许就是另一回事了。董仁威老师这篇《科幻“掘金人”——〈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的传奇人生》头一次披露了很多的“内幕”,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姚海军是一个说不尽的人。我特别佩服他身上的这股劲,这份对科幻的热爱。在中国十三亿人中,热爱科幻的人其实是不多的。我有时也想,如果姚海军热衷于去做别的,会是什么情况?但他显然不会做那些东西。他的选择,实际上让他这半辈子充满风险。我觉得,有了一个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幸事;有了一个姚海军,是中国科幻的又一幸事。当然了,还有很多很多的人,让一个个的偶然,变成了必然。光有刘慈欣,没有姚海军,也不行。光有姚海军,没有杨潇、谭楷、阿来、秦莉,也都不行。如果只有这些人,而没有那么多科幻迷,更不行。
董仁威老师的这些记录弥足珍贵。二零一零年已注定是一个值得怀念的科幻之年。热爱科幻或许有许多理由,其中一个是,它在这个污浊和倦庸的世界上还保存着纯真和激情。下面,就是董老师这篇关于姚海军传奇人生的文章。
科幻“掘金人”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的传奇人生
董仁威
传奇人物
我认识姚海军,是科幻世界杂志社原社长秦莉介绍的。那时,他已担任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兼《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我请他担任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并动员他参加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他高兴地答应了,但后来很少参加协会的活动。直到2010年我们协会的主要骨干在“水拍金沙”酒楼由吴显奎做东,举行春节团拜会,我们的关系才密切起来。
我是特意邀请姚海军来的。为什么特意邀请他?因为这时我正同吴岩在筹办建立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作家分会(后来简称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事。中国的一半科幻作家都团聚在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周围,而姚海军是科幻世界杂志社联系科幻作家的核心人物。我知道他在科幻作家心目中的分量,要办科幻分会离了他不行。
我在宴会中特意安排姚海军同我坐在一起,谈得很投机。他有东北人的爽直,而我是最喜欢同豪爽的人打交道的。他爽快地答应参与筹办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事,说他们到日本参加日本科幻协会的年会时,就意识到成立一个中国科幻作家的行业协会何等重要,但在中国内地要建立这样一个组织手续复杂,令人望而生畏,没人敢采取行动。现在,借助在中国澳门注册的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来实现中国许多科幻作家、编辑的梦想,实在是一个壮举。
我还向他讨教成立科幻协会后可以干一些什么?他向我建议,最重要的是为会员服务,而首先则是要搞一个全球性的华语科幻大奖,尤如美国与日本的星云奖。
此后,姚海军出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筹委会的秘书长,同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筹委会的主任(后来的会长)吴岩,共同挑起了筹办建立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和首届全球华语星云奖的重任。吴岩、姚海军和我牵头,我们三人亲密合作,在程婧波、郑军、韩松、杨波、杨枫、董晶、李庆雯等几员大将的鼎力协助下,在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松鹰、刘兴诗、王晓达等的支持下,热热闹闹地干了近半年,成功地完成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组建工作,风风光光地召开了首届全球华语星云奖颁奖大会。
在办会过程中,我和海军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我对他的身世也充满了好奇。一个并不写科幻小说,学历仅是技校毕业(到四川后他通过自学,拿到了大学本科毕业文凭)的原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一个林场工人,如何能上到世界闻名的大杂志《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兼主编的高位,这其中一定有许多不同凡响的故事。
于是,在我完成了对中国科幻界的许多“大佬”的采访后,决定正式采访姚海军。2010年8月21日下午,姚海军如约来到成都诚信食府功夫茶坊,接受我的采访。
从山沟中走出来
姚海军在故乡伊春
姚海军1966年5月30日出生在黑龙江伊春市红旗林场一个普通工人的家里,父亲是林区小铁路的一个普通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他是这个家庭的老大,身下还有了三个弟弟。
姚海军的童年和小学生涯是在两个分别叫做“平车”和“七公里半”的小村庄度过的。其中“平车”只有几十户人家,四面环山,森林环抱,常有野鹿闲逛到窗棂下舔窗纸。他的初中则在林场场部所在地的中学度过,从“七公里半”到林场中学有整整十五华里路,他从家里到学校的两点一线,在这十五里路上往往复复走了上千天。
平平常常的生活,本可以继续延伸,读高中,上大学,进大城市工作,实现一个普通孩子都会有的梦想。
然而,不幸突然降临到姚海军的头上。他刚考上他所在的乌马河林业局一中读高中,兴高采烈地当了七天高中生,却突然发了急性病,住进了医院。这一住就是一年多。医生对他的病一筹莫展,而且,昂贵的住院费和药费也是这个收入微薄的家庭难以承受的。父母倾家荡产为他治病,已家徒四壁。一天,主治医生把海军的家长找去,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悲天悯人的教化,说,这孩子的病他们已尽人事,无能为力,中西医都不管用了,他们不会再给他用药,浪费钱财了,还是把他领回去,弄点好的给他吃吧。这其实是告诉家长,孩子的病医不好啦,只有听天由命。
被判了“死刑”的孩子回到家中,家长为此整天愁眉不展。再回去读书已经不可能,这种病引发的综合症导致蛋白质大量流失,大脑记忆的基础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足使他的记忆力丧失,他的脑子不好使了,不要说新念的书记不住,连以前背得滚瓜烂熟的初中课文也全忘了。更何况,当时的身体状况根本不允许他再走进他所热爱的校园。
舅舅看到母亲的苦痛,主动要求把孩子送到他那里。舅舅家在农村,那里玩的地方要多一些。他到了舅舅家,舅舅、舅母待他如亲生儿。但这孩子肩不能挑背不能扛,不能跟他们下地去干农活。农忙时分,一家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从早忙到晚,连孩子们都在地头帮忙,谁来照顾他呀!思虑半天,舅母有了主意,她给小海军弄来一根钓鱼杆,一个鱼篓,叫他每天出去钓鱼,说:钓到什么就吃什么。
从此,小小少年,变成了钓鱼郎。成天背着鱼篓,扛着钓鱼杆,在一望无际的原野间转悠。鱼儿雀跃的湖泊,神秘的青纱帐,寂静的原野,清新的空气,相伴的科幻小说,既养身,又养心,陶冶性情。钓鱼收获亦颇丰,那儿的鱼很少有人钓,鱼肥而大,有时,大鱼和他拼力气,赛拔河,把他的鱼杆都拖走了,只差没把钓鱼郎反钓进河沟里去。每天,他背着一篓魚回去,清炖、红烧,把舅舅一家人吃得笑烂了脸,也把他的身体逐渐养壮了。
在舅舅家呆了半年多,回到那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小村庄轰动了。这孩子不是……那个了吗?又从哪儿钻出来了?还活蹦鲜跳的。到医院一查,各项指标全部正常,这孩子的重病竟不治而愈,真是奇迹!
姚海军死而复生,实在是万幸。但是,万幸中有不幸,他的学籍丟了。谁见过为“死人”保留学籍?没了学籍,他回不了县城中学上高中。在镇上重读初中吧,学校也不愿意接受这个没学籍的孩子。父亲求爹爹告奶奶,好不容易说动一个初三班的老师接受他去附读。注意,不是插班生,是附读。附读是没有学籍的,读了也白读。管他呢,没学籍就没学籍,白读就白读,总比呆在家里让人操心强,他总找得到几个朋友混日子吧。
姚海军可不愿混日子,他学习很努力。可惜初中读的一切都“还给老师”了,一切得重新来过。他在上学的第二天就受到老师的表扬,说姚海军虽然是附读生,却比你们这些正式学生还认真,学习还刻苦。发下作业本一看,他做的作业错得一塌糊涂,批改的红字密密麻麻。他知道,是老师在鼓励他。他更加刻苦地学习,不仅把丟了的知识捡了回来,新课也学得不错,在期末时他已冲上了全校第一名。他这个附读生把全校的正读生远远地甩到了后面,一枝独秀。可是,第一名没用啊,他初中毕业,想考师范学校,读师范学校能很快有个工作,回报为他操劳到白头的父母!可是,他没有学籍,师范学校不收他。他绝望到极点。真是,读了也白读,成绩再好也没用啊!
天无绝人之路。这一年,也只有这一年,似乎是专为姚海军订的政策似的,允许社会青年报考部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他的“第一名”有用了,考上了黑龙江省翠峦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他成了那年红旗林场中学惟一一个考出来的孩子!
科幻迷的“头”
姚海军是以全国第一个办科幻迷杂志《星云》闻名于科幻圈的。他为什么会办《星云》杂志?那还得从他读初中时说起。初中有个老师很有经营头脑,他常从市里进一些书刊来卖给学生,賺几包烟钱。一天,他从这个老师那里买到一本科幻书:《奇异的机器狗》。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美妙的未来机器,神奇的自动设备,大胆的幻想世界。林场冬夜异常寂寞,他常与伙伴们踩着雪回家。在那些寂静的夜晚,他仰望皓月星空,让想象任意驰骋:月球上有些什么?天宇之外的世界是怎样?如果有架自动机器送我回家多好?姚海军对科幻世界充满神往。
姚海军对科幻一见钟情,开始了他的科幻之旅。他所在的学校离伊春市四公里,姚海军从学校附近一直搜罗到市里,把所有能找到的科幻书籍都搜罗到他的书箱中。可是,这远远不能满足他对科幻书籍的需要。一天,他从报上看到哈尔滨市在开书市,有减价书卖的消息,他决心到哈尓滨去淘宝。这可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个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从出生以来最远只走出去过十几公里,从未出过远门,这次要单人独马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大城市去闯天下,丢了怎么办?可是,父亲相信他,拿了38元巨款给他。他用十多元买来回火车票,其余都用在了买书上。
姚海军到了省城,顺利地找到书市。书市就像沸腾的海洋,书多人也多,科幻书并不好找。但他还是花了一个上午选了一大堆,一算账:22元。须知,那时的书只卖几毛钱一本,上一元的书就是鸿篇巨著了,再加上打折,可以想见,这22元买了多少书。可是,一算账,吃饭的钱所剩无几。难得来一回省城,本想到处看看的。算了,回家吧。那个卖书的阿姨见一个小小的少年拿那么大两摞书,起了怜爱之心,帮他提着书,将他送到火车站。
这两大摞书及姚海军的其他“积蓄”,成了他在舅舅家养病时度过艰难岁月时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一面钓鱼,一面读书。他读了大量科幻书,凡尔纳全集,叶永烈、童恩正、金涛、肖建享、刘兴诗、王晓达这些当代著名科幻作家的书全读过。除读科幻书以外,他还读经典文学作品和科普书。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屠格涅夫、高尔基、巴金、老舍……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夯实了姚海军的文学基础。
姚海军在读技校时,正是中国科幻经历了83年那场打击后的低潮时期。虽然杂志社很少刊登科幻作品了,出版社也不出书了,但社会上同他一样爱科幻、关心科幻的大有人在。他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科幻信息,并与科幻作家通信。那会儿没有互联网,全靠他一封封用手写,通过邮局寄发。他给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吴岩写信,给那时还不太著名,但以后成为科幻界大腕的星河、韩松写信。他通过写信,还同国外的科幻爱好者取得了联系。特别是他同美国的一个科幻爱好者杂志《轨迹》取得了联系,对他的帮助很大,从那里获取了大量科幻信息。他还同《科学文艺》杂志社取得了联系,与社长杨潇、谭楷等著名编辑建立了通讯关系。
姚海军意识到,应该建起一座沟通编辑、作者、读者的桥梁,于是,1986年,姚海军自任会长的“中国科幻爱好者协会”成立了,这是中国第一个自发成立的科幻爱好者组织,星河、韩松、杨鹏、杨平、潘海天、绿杨、王晋康、何夕、柳文扬、北星(赵如汉)、赵海虹等科幻界的风云人物都是这个协会的会员,他用最原始的方法,用手刻蜡纸、油印机出版了第一期属于科幻爱好者的《星云》杂志。在《星云》创刊号这本土得不能太土的杂志上,却有许多科幻大腕的题字,郑文光在患脑溢血瘫痪的状态下,还用颤抖的手为《星云》写了几个字,吴岩、星河、绿杨、韩松也写了祝贺信,杨潇、谭楷写了介绍《科学文艺》杂志的文章。
1989年,姚海军技校毕业,被分配到红旗林场当工人。他在业余时间继续办《星云》杂志。那可真是不容易。他在林场可不是“白领”,运材、选材、育林、伐木,林场的很多工种他都干运,真正“苦力的干活”。就是这种苦力岗位,也来之不易。看他那副文弱书生像,哪个工组都不愿意要他。他说,人要有志气。他用忘命的工作精神征服了工人兄弟们,逐渐融入他们之中,直至自已带领一伙兄弟,成了一个工头儿。他领着十多个兄弟拼死拼活干了一天后,回到家他不顾劳累,编《星云》,印《星云》,寄《星云》。
《星云》杂志建立起了当时十分缺乏的科幻作者、读者、编辑和出版社的联系,越办越红火,印数越来越大,人气越聚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乃至吴岩将《星云》杂志带到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科幻学术会议上去,作为中国科幻的代表杂志参加展出,引起了很大反响。外国科幻同行为这本民间科幻迷杂志迷住了,纷纷给姚海军写信。《星云》杂志的影响走出了国门。
《星云》最初很简陋。它的形式先是手刻蜡纸,然后是油印,最后变成铅印。稿件是由科幻作家和出版社编辑提供的,内容包括科幻界消息、科幻小说评论等。《星云》杂志印数越来越大,资金需求急剧增加,光是邮寄费都不得了,特别是邮费涨到每封8毛以后,一期数百份就是数百元,一个林场工人,哪来那么多的钱?不要紧,有科幻迷的捐款。姚海军记得每一笔捐款,数额最大的有两笔,一笔是深圳金虹动漫公司老板、科幻迷金虹捐的,他几乎包揽了《星云》的邮寄费。一笔是郑军捐的,一千元,在那个“万元户”就算大富翁的年代,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他把这些捐款全用在出版《星云》杂志上,并在每期上公布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目,还公布账目及结余数。看到结余数不多了,自然会有科幻迷的捐款寄来,他一点不用为经费发愁。
《星云》虽然只是一本小册子,但别看它小,全世界的科幻信息都汇集其中,许多作家从中获知国内外最新科幻动态,对推动中国科幻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郑军在《中国科幻之路》里写到:“《星云》成了沟通中国科幻界作者、编辑、研究者、读者之间的最重要渠道,形成一种凝聚力,也间接促进了中国科幻圈的形成。”
《星云》从蜡版油印到铅字排印,这份没有任何营利的杂志一办就是十几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互联网兴起,信息时代到来,世界摇身一变,成为小小的“地球村”,《星云》完成了它的使命,悄然落幕,停刊了。在十余年中,《星云》杂志每年一般出三期,共三十余期,每期发行量最多时近千份。
《星云》凝聚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科幻迷,这使姚海军成为科幻迷的“头”、精神领袖。在《星云》的引领下,全国出现了一股科幻爱好者杂志热潮,河南的范霖、山东的王鲁南、四川的徐久隆、北京的罗洪斌、天津的霍栋等都创办出了新的科幻迷杂志,而他们都是“中国科幻爱好者协会”的骨干会员。
“贵人”相助
姚海军通过办《星云》杂志凝聚起来的人气,在他未来的科幻之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7年,世界科幻大会在北京召开,吴岩、星河发信邀他去北京,参加大会。那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大会,国内外科幻作家、出版人和爱好者济济一堂,还有为大家作科普讲座的俄罗斯科学家和宇航员。
那些只在通讯中相识、相知,从未谋面的哥们都来了。他在这里,首次见到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社长杨潇和许多平时只能仰视的中外科幻界大腕。但是,他打交道最多的还是那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科幻迷,他们集中住在科技会展中心附近的一个地下室里。地下室挤满了参加大会的科幻迷。郑军、刘维佳同他住在一起,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个“贵人”——山西《科幻大王》的副主编马俊英。
这些科幻迷一见如故,白天开会,晚上聊天,喝啤酒,通霄达旦,尤如在过一个狂欢节。通过聊天以及朋友们的推荐,马俊英这个女侠般豪爽的执行副主编,看中了姚海军,邀请他到科幻大王杂志社工作。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会议开完,科幻迷们拥到火车站,为姚海军送行。星河提议科幻迷们捐款,给姚海军筹点路费,一个林场工人花这么多钱从遙远的东北来北京开会真不容易。姚海军婉言谢绝。韩松悄悄把200元钱硬塞到他兜里,使他无法拒绝。科幻迷朋友的友情深深刻在骨子里,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并促使他不顾一切,不留后路,将毕生精力献给科幻事业。
吴岩、星河、韩松、杨平、王晋康、马俊英,是姚海军有幸遇到的第一批“贵人”,是他们倾力相助,把他从大山沟中拉出来。
回到伊春林场,姚海军毅然辞职,带上行装,到位于山西太原市的《科幻大王》杂志社报到。他在那里干了一年,帮助马俊英将一本以漫画为主的科幻杂志变成了以小说为主的科幻杂志,后来,由于马俊英生小孩离职,科幻界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成都的科幻世界实现理想。王晋康、吴岩、郑军……很多人向杨潇推荐姚海军,力主姚海军到科幻世界杂志社来工作。姚海军应邀先来了成都一趟,了解一下情况。杨潇、谭楷两位杂志社领导都给他谈了话。他发现,科幻世界杂志社有一个好的领导集体,既有理想,有抱负,又实干高效,整个杂志社洋溢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这样的氛围,正是姚海军梦寐以求的。他来!
于是,1998年,姚海军加入科幻世界杂志社,在杂志社俱乐部主任郑军手下当兵。他在郑军率领下,跑大、中、小学校,发展科幻迷组织。这是姚海军的强项,工作倒也得心应手。但这活干长了,郑军觉得还是应该向专业作家方向发展,想走。
这时,科幻世界杂志主编阿来请郑军和姚海军吃饭,语重心长地说,做事要有韧性,要坚持。编辑部的老人多,年轻人要发展,得一步步来。郑军没有接受阿来的建议,走了。姚海军则留了下来,后来,阿来力排众议,调姚海军进编辑部,姚海军从此开始了科幻世界编辑生涯。
杨潇、谭楷、阿来、郑军,是姚海军遇到的第二批“贵人”,由于他们的扶助,圆了他的科幻梦。
“掘金人”
姚海军的编辑生涯,开始于做《科幻世界》的封面故事。阿来做了头几期,开了个头,做了样板,以后便交给他了。他在做这个专栏时,得到了老朋友柳文扬的大力支持。虽然冲这个专栏来的稿子很多,但有时从成千的稿件中也没发现一粒“金子”,到刊物要下厂了还没有着落。这时,他总会“临时抱佛脚”,找柳文扬,让他把“天窗”补上。柳文扬总会很“哥们儿”地答应,并不负所望,拿出漂亮的稿子交卷。
编了一段时间稿子后,姚海军开始有了“想法”。他认为,应该经营科幻作家,使其中的佼佼者成为明星,成为杂志社的“招牌菜”。“招牌菜”越多,杂志社的影响力越大。后来在2002年,姚海军的这一想法终于得以实践,他将自己负责的“图说科幻”专栏与“银河奖征文”配合,开创性地在《科幻世界》杂志推出原创作家专辑,辅以自己撰写的作家评介。王晋康、刘慈欣、韩松、何宏伟(何夕)、星河,一人出一个专辑,使他们的影响力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2002年,是《科幻世界》杂志最成功的一年,那一年,推出了那么多科幻大家,那么多的经典之作,真是星光璀璨!
姚海军曾说,现代出版业的编辑应该是个经营者。专业技能、文学修养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包装作家、经营作家。他认为,对科幻世界杂志社来说,重点作家只是在刊物上发表他们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得为他们出书,包装科幻作家要从杂志这么一个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球形台,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
而且,科幻要发展,也必须从杂志时代走向图书时代。许多家长都支持孩子看书,为孩子列出的科幻书单上却往往只有凡尔纳、威尔斯等19世纪或20世纪初的作品。凡尔纳等毕竟是十九世纪的人了,他的许多“幻想”早已变成现实,“神六”都已经飞上了天,环游地球哪里还需要80天?读者需要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包括国内外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姚海军说,作为出版人,我们有责任更新国人的想象世界!这正是他后来将图书项目命名为“视野工程”的原因。
于是,在成为《科幻世界》主力编辑及后来《惊奇档案》的核心作者之后,姚海军向社领导建议,由杂志社组织出科幻系列丛书。
科幻世界杂志社出书,本来是一个传统。杂志社曾经以书养刊,走出了困境。以后,秦莉当副主编和唐风在时,也出过两套书,但也没有继续做下去。
此时,阿来担任了杂志社总编辑,他支持姚海军的建议,但有一个条件,他得说服发行部。姚海军找到发行部的“头”。发行部的“头”听说出书,头摇得似拨浪鼓,说有前车之鉴,风险太大了,不干。以后,发行部连换了几个“头”,姚海军都去找过他们,苦口婆心,陈述科幻世界做科幻图书的重要性,但没有人支持他的想法。他锲而不舍,2003年,发行部再换新“头”,他再一次找到发行部,新上任的刘成树(现在杂志社的副社长)最后说:“试试吧!”
这一句话把姚海军感动得一塌糊涂,没齿难忘。他立即行动,筹划编辑出版一套“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他认为,要让中国的科幻作家们与国际接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让他们知道国际水平是什么样子,树立一个标杆。同时,让读者不再只知道19世纪和20世纪初法国的凡尔纳、英国的威尔斯,还要知道当代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索耶、卡德等。
编这套“世界科幻大师丛书”,真难为了海军。一是到哪里去找好的译者?他通过川外毕业的秦莉找到了一批译者,并从应聘者中发现了翻译天才李克勤,建议社领导调李克勤到杂志社做专业编辑。以后,以李克勤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集中了英、俄、日、法等语种优秀翻译数十人的专兼职翻译团队,并为后来创办的《科幻世界(译文版)》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译文的审校,姚海军是杂志社负责翻译图书质量的把关者,但他只初通英文,怎么把关?姚海军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他创造了一整套办法来使翻译作品做到“信、达、雅”。他对每一部翻译著作都要从头至尾亲自校一遍,英语不通,他通汉语呀!他善于从逻辑的角度在汉语译文中挑毛病,比如,对某一特定人物的描写,从外貌,到性格、语言,前后出现了矛盾,一定有问题。比如,一艘飞船正在超时空飞行,船员还在用望远镜观察故乡的太阳,怎么回事?他要译者说出个“子曰”来。往往译者会发现是因为自己粗枝大叶出的错。科幻世界出的书能有现在的品牌含金量,就在于,他总是要求编辑,不能把译者、编辑应该解决的问题留给花钱买书的读者。
还有版权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姚海军非常认真处理每一个版权,并充分尊重作者权益,严格按国际惯例行事,逐渐在版权界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国外的一个版权代理公司—“大苹果”还给他们颁发了“最佳合作伙伴”奖。
面对精心编辑好的三本外国科幻小说,姚海军的心里仍不塌实。他知道,这第一炮,关系到这个项目的生死。他更知道,这三本书虽然都是美国名家所著,但国内的现实环境中,它们很难突然畅销。如何确实一炮而红,让发行部和经销商树立起信心?那几天他真可谓茶饭不香,脑子里都是这件事儿。
姚海军是个“星际”迷,一天中午,他和刘维佳偷偷交流打“星际争霸”的心得。刘无意中说,网上有很多网友写的“星际争霸”同人小说很好看。那一瞬间,敏锐的姚海军似乎被幸福击呆了,他强忍激动,对刘说:“马上把那些小说收集起来,精选,我们出一本书。”“我一下子意识到,图书项目,有了最理想的‘开山弹’,刘维佳是图书项目的幸运星。”姚海军说。而他的同事则说,姚海军从此再也没玩过别的电子游戏,现在有空闲还会再玩上一把“星际”。
于是,科幻世界图书“视野工程”启动了。《星际争霸同人小说》《黑太阳》《幽灵五号》《反物质飞船》首印三千册一销而空,后来,这四本书都加印超过了一万册,其中《星际争霸同人小说》很快就过了三万册。从2003年至今,“视野工程”一步步做大,分出“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世界奇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原创基石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星云系列”等五大品牌,出版图书近二百种,其中“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引进科幻名著已过百种,这些书不但得到了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也为国内科幻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作品资源。特别是,“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为新生代科幻作家提供了一个“国际水准”的标尺,很多青年科幻作家以此为标尺,冲击科幻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20l0年获得首届全球华语星云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的香港青年作家谭剑,在成都参加颁奖典礼期间,就曾对姚海军说过,他就是按“世界科幻大师丛书”的标尺来冲击科幻世界高峰的。
引进不是最终目的,中国科幻能不能繁荣,要看本土作家能否成长。这是姚海军组织《星云》系列丛书和“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的思想基础。这两套丛书,即着力推刘慈欣、王晋康这样的名家,也着力于扶持大有希望钱莉芳、陈愀帆、拉拉、飞氘等一大批80后科幻新秀。其中,钱莉芳、刘慈欣的一批长篇科幻小说,如《天意》《超新星纪元》《球形闪电》《三体》《三体Ⅱ》等,业绩突出,已成为畅销书,正在引领中国科幻文学进入畅销书时代。特别是《天意》创下了中国科幻原创图书自1983年以来的最高销售纪录—15万册。
姚海军有自己系统的科幻产业化发展理念。他认为,今天的科幻大环境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对科幻世界来说,杂志是我们的根本,但图书和网络则是我们的希望。解决前者的困境要着眼于后者。我们不能盯着杂志办杂志,那样只能越做越小。《科幻世界》过去的发展经验告诉我的,保持国际化视野非常重要。中国科幻显然不能完全按照美、日模式,按部就班地从杂志发展到图书再发展到影视、游戏及周边,但中国科幻必须跨过图书这道坎。姚海军说:如果科幻作为类型文学不能有自己的明星作家,那它就永远无法辉煌。《科幻世界》杂志社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在未来的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幻世界》杂志是经营科幻作家的一级火箭,能使科幻作家以慢热的方式培养出自己的读者;出版科幻作家图书是经营科幻作家的二级火箭,能使科幻作家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展现,使其中一些人成为畅销书作家,提高科幻作家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反过来对杂志提供品牌支撑。笔者补充道,经营科幻作家的三级火箭,是使科幻作家的名著变成动漫作品、影视作品及各种新媒体作品,使科幻作家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星,拥有庞大的粉丝团,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姚海军深以为然。他说,《科幻世界》杂志作为第一级火箭,除了继续为“老牌”科幻作家加油以外,还准备重点推出“更新代”青年科幻作家江波、陈楸帆、长铗、夏茄、迟卉、程婧波等小将的作品。科幻世界《星云8》刚刚推出迟卉的长篇处女作,目前,“中国原创基石从书”正计划重点推出刘慈欣的《三体Ⅲ》,不仅在国内推,还准备在国外推。刚刚得到的好消息是:《科幻世界》重点向国外推介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的“中国科幻作家国际出版计划”已获相关部门批准,被列入“十二五”规划。我们正在与合作伙伴通力合作、筹资包装刘慈欣及其作品,将刘慈欣主要作品介绍译成英文,准备在20l0年l0月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正式向世界隆重推出中国的科幻大家刘慈欣。以后,他们还准备逐步向世界推出韩松、王晋康等中国的科幻大家。
姚海军为科幻的发展倾注的心力远不只于此,很少有人知道,2007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几乎所有的内容设计都出自他手,是他按国际办会标准引进了多家幻想文化产业相关单位参展;同样也很少有人知道,在杂志社困难时期,为了编辑团队作者团队的稳定,他做了多少幕后工作。“文化企业,人是最重要的。要靠理想凝聚团队。”姚海军说,“阿来总编说过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在解释为什么办新刊时说:‘我们必须发展,发展才能给年轻人机会。不然我们几爷子把位子座满,如何吸引人才?’阿来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姚海军回首往事,惊异地发现,他从1998年进入《科幻世界》杂志社以后,悠忽间已过了十多年。
经过这十多年的积聚,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中国科幻文学迎来了它的第三次繁荣期。科幻大家成批涌现,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星河,如日中天;数十名70后、80后、90后中青年科幻作家,形成了中国科幻文学强大的方阵;以《三体》《红色海洋》为代表、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批长篇科幻巨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正在崛起。
2l世纪的这十年,中国很快走完了其他国家许多年才能走完科幻文学国际化的路程,并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科幻之路。这其中,有姚海军的一份功劳。
正因为这份功劳,姚海军在《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事业一帆风顺,于2002年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助理,2004年任《科幻世界》杂志副主编,2006年任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兼《科幻世界》《奇幻世界》杂志主编,并于2009年获建国六十年“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
姚海军雄心勃勃,在中国科幻文学即将爆炸的时刻,做了许多气势恢宏的科幻梦。我们祝他美梦成真,推动中国的科幻更上一层楼,创造中国科幻史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