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三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刘慈欣家门口举行,是一个分水岭。今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三十年前,一九八三年,中国科幻挨批,被打成“精神污染”和“伪科学”,一蹶不振,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刘兴诗等主力科幻作家纷纷搁笔不写科幻。这是中国科幻的黑暗年代。多亏杨潇、谭楷等《科幻世界》前辈的坚持,才为中国科幻保留了一星火种。
二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九三年,成为中国科幻重装上阵再出发的一年。那一年,王晋康凭借《亚当回归》夺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一等奖,自此,科幻“新生代”集体登场,吴岩、星河、杨鹏、杨平、柳文杨、潘海天、苏学军、刘维佳、周宇坤、赵海虹、凌晨……等叱咤风云,直到一九九九年,刘慈欣凭借《带上她的眼睛》夺得银河奖一等奖,一代人合力创造了一个灿烂新纪元。
二十一世纪门槛上,刘慈欣又凭借《流浪地球》夺得银河奖特等奖。约十年前,二零零二年,《科幻世界》为新生代每人出一期专辑,进行了蔚为壮观的总结。这成为中国科幻的黎明时期。特别是二零零六年《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连载,一直到二零一零年《死神永生》出版,到今年译成英文,中国科幻迎来了朝阳时代。
这一阶段,科幻理论研究也突飞猛进,特别是吴岩教授做出大量开创性工作。另外图书引进,科幻迷组织发展,社会对科幻的关注,包括国际社会的兴趣,以及主流文学界和其他行业与科幻的互动,也都前所没有。尤其是董仁威先生等人创办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大大推动了科幻发展。
总体看,过去三十年,是忍耐、坚持、奉献、学习、积累、奋斗、发展、创新、爆发的三十年。但要看到像中国发展的初级阶段特点一样,中国科幻的水平总体上还较低,需要长期艰苦努力。
我对中国科幻的未来三十年表示乐观。大环境看,今年,是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是中国梦的元年,再过三十几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包括创新型社会。这将是面向未来可以有所作为的三十年。西方也曾经历同样的现代化过程,而那正与一个科幻黄金时期匹配。展望中国科幻未来三十年,有如下可能:
一是新人类代替旧人类。今年星云奖是八零后全面主导的第一届。一九七八年后出生的新一代取代过去五千年的数十代,“硅一代”取代“碳一代”,从此一切不同;
二是复杂性将成为科幻主流,唯有复杂才能涌现出奇观;
三是新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进入人们生活,中国基础科学向诺贝尔奖冲刺,将为科幻注入新活力;
四是全球化加速背景下,《三体》获得雨果奖,带来新一次科幻高潮;
五是中国科幻电影将随华莱坞的崛起而崛起;
六是科幻界一批年轻博士将参加工作,科幻学术理论研究将不断创新;
七是科幻与中国本土文化更融合,发现新题材,创造新流派;
八是更多人将以享受科幻为日常乐趣,科幻进入更多产业和领域。
这个过程将促动整个民族思维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当然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中国整体政治文化环境走向封闭,经济发展潜力耗竭,年轻人陷入绝望,与邻国爆发战争,社会发生动荡,新技术变革将阅读体验扫入历史垃圾堆,等等,都会对科幻发展带来不可测的影响。
因此我们仍要以艰苦奋斗精神,争取科幻的积极发展。科幻代表了想象力,代表了科学,代表了创新能力,是一个文明能在宇宙中走多远的标志。
我期待二零一四年的到来。这是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也就是荒江钓叟先生创作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发表一百一十周年;是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即郑文光先生创作的《从地球到火星》发表六十周年。我期待明年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公司赞助并承办星云奖取得更大成功。我也期待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中国科幻将站在人类的巅峰。
(此文为二零一三年十月四日在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