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要去俄罗斯这个科幻的国度。我很兴奋。我写到:遥望圣彼得堡的天空,结满了朱红色的龙鳞。关于这个国家,首先想到了扎米亚京的《我们》。还有其他的苏联科幻小说,如别列亚耶夫的,《水栖人》、《陶威尔教授的头颅》。以及布雷乔夫的,李重民老师出版了他的不少书。还有卢基扬年科,《幻影迷宫》和《守夜人》四部曲。有一次他来华,主办方曾安排我与他对话,但因为时间原因而遗憾地错过。

 

身边布满苏联的影子

对我影响很深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刊在《科学画报》上的一篇记不得名字的苏联科幻小说,写地球人被外星人劫持,到了飞船上,上面有各种外星人,包括一种海参人,他们反抗、逃走。看得我屏住呼吸,如临其境。很多孩子对科幻的爱好,就是从这样的故事开始的。苏联科幻是我的启蒙。

另外还有《地铁二零三三》。去年我与作者德米特里·格鲁夫斯基还在一起座谈过。他邀请我参与一个国际地铁写作计划,但我实在没有时间。

这方面,还有布尔加科夫的那个《怪蛋》(或《不祥的蛋》),以及《狗心》,很棒的《大师与玛格丽特》,据说是潘海天的最爱。

还有一部很好的苏联科幻是《太空神曲》,文字气氛跟美国的不一样。

以前,国内还出过苏联的短篇小说集,上下册。

身边布满苏联的影子

在我看来,俄罗斯的科幻跟它的主流文学一样,是很有个性的。为什么这个国家有这么厉害的科幻?像刘维佳说的,大国崛起过程中,科幻是雄心的展示,而并不是想象力的表现?它是现代化的符号?而这又与我要去的圣彼得堡有关?一七零三年,彼得大帝建圣彼得堡。这位中兴之主,全面向西方学习文化和制度,使俄国强大。而同一年康熙开始建避暑山庄。清朝越来越保守封闭。我常想,俄国的专制体制下,还何有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得的大多是自然科学奖?为什么会有巴甫罗夫,会有朗道?为什么会有把整个人类带向宇宙的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跟日本一样,是对中国威胁最大国家,都有专制主义传统,但它们两个,为何却都有那么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都率先走向现代化?它们与我们相比,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真的因为它们都是“西方国家”?

我看过的苏联的主流文学不多,所以我无法写出刘慈欣那样的新古典主义。高尔基三部曲是看的连环画。我小时看过《战争与和平》,还看过契诃夫、布宁的一些短篇小说,另外是索尔仁尼琴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我不能像习大大一样一口背出那么多作家来。有一些年轻作家的小说和剧本,登在《外国文学》和《世界电影》上,倒是非常有意思。

以前看过一些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是露天电影。还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这些年进口少了,来的都是美国大片,这完全反映不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所以中国管文化的人应该检讨。

身边布满苏联的影子

许多中国人会唱苏联歌曲,但都是老歌,而我看到年轻人会唱日本当代的流行曲。一般的中国人并不听柴可夫斯基。对苏联的芭蕾舞,不少中国人的头一个反映是“最黄了”。其他的,还有北京的建筑,基铺餐厅里献唱的功勋演员,出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中的老莫。

这些后面,更深的一层,是从学校到工作,都离不开苏联,哪怕它垮台后,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人提醒我们记住它。我的一切,我家庭的一切,这个国家的一切,离不开它。党校、党报,还有党组织的学习,仍经常有大量讨论,要我们勿忘苏联是怎么解体的。其实这已成了日常生活的主题。从街上的武警巡逻车,到互联网的管理,还有经济政策,都有这方面的影子,渗入每个人的生活中。

身边布满苏联的影子

身边布满苏联的影子

我舅公是受苏联影响而投身革命的,后来成为川东地下党的领导者,家人又在文革中因此而受到迫害。我对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因此很有感触,它最初是内部发行的。他描写了人类共同的灾难。但中国经历了那么大的灾难,却没有产生索尔仁尼琴。总体上讲,中国作家成熟地回避了历史和现实。他们太想让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在国内出版了。这可能是中国人与俄罗斯人不太一样的。

一九九一年苏联的垮台,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那时我还像孩子一样贪玩,不关心这些事。后来单位请的外籍专家,是俄罗斯人,以前是《真理报》的。看到他,我才会想到,如果中国有一天垮台,会怎样。一夜间,八千万共产党员,他们去做什么。想一想背上就冒冷气。有人告诉我,中共绝不会垮台,正是因为它有八千万党员,他们会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战。

普京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元首形象。很多人希望我们的领导人跟他一样。这次在亚信峰会上,看到他们走路的姿势都很像。有那么点儿横着的意思。一些党内专家那里,流行的理论是,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用集权推行,英美的民主自发式已不可重复。

身边布满苏联的影子

现在是中俄重新走得最近。保卫我们国家的,有大量苏式装备,包括航母和舰载机。俄国还供应我们天然气。

实际上,苏联仍像影子一样,存在于我们身边。如果没有苏联,中国可能已经灭掉了。朝鲜战争中,美国真的打不过中国吗?因为它的战略重心在欧洲,要对付苏联。

网上还有人也在不时提醒,俄国是割走我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抗日战争最吃紧时,它与日签中立条约。战争快结束时,它又出兵东北。我去过黑河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中文名叫海兰泡,一八五八年《瑷辉条约》割去的。后来我把这段经历写进了科幻小说《寻龙记》。中国人去俄罗斯寻找他们丢失在历史中的龙,最后发现连这龙也是好莱坞的道具。今后的科幻作家关注的大概只是东海南海上的几个岛子了吧。

写这些,发现我脑子里,挤满了如此多与苏联有关的记忆。这是与晚清以前的人不同的,也与今天的八零后、九零后不同。

但我成长中,更多的,分明学习的是美国文化。因此,我到底是美国血统,还是苏联血统?这无法弄清。还剩下多少中国血统呢?我承认,至少我对《史记》和《诗经》,并没有像对外国文学那样熟悉。也许我应该去孔子学院学习。

我的人生被西方文明充斥着,但是,我连它们的皮毛,也没有摸到。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