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来,《人形软件》属于“科幻现实主义”范畴,它展示的,实际上是对香港未来的忧思。这部小说出版时,香港回归中国已十三年,在外界看来,依托祖国的强大后盾,只要按照基本法去做,一切便尘埃落定无碍。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香港未来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在这座七百五十万人的城市里,围绕“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下香港的前途命运,各个群体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讨论涉及面之大,令位于“ 边缘”的科幻作家也参加了,可见人们的焦虑是普遍的。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谭剑对于香港的明天并不乐观。在《人形软件》中,他用冷静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金钱统治一切的垄断资本主义社会,香港成为了全球财富霸权下的一个小角色甚至一个配角,东方之珠已黯然失色。未来的香港,人情冷漠,诚信丧失,法治崩溃,充满背叛,到处黑吃黑,恐怖暴力袭击不断。人们对生活深怀厌倦,对社会大为不满,宁愿离开现实世界而投身网络空间,从“网络依存症”演化而成的新兴宗教组织,成为了未来香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这部小说获奖后,我曾在《文艺报》撰文称,《人形软件》的一大价值,就是它在中国文学中少有地展呈出了一个后现代的、反乌托邦的香港,这彰显了这部作品的独特意味和现实批判性,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港人当下的心理和关切,需要引发内地人的关注和思考。可惜,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现在,仅仅四年后,小说中预言的不少情形,已在香港成为现实。
在《人形软件》中,全球化已经推进到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各种势力在国际舞台上激烈角逐。判定一个国家价值的惟一取向是看它有没有钱,而崛起的中国,成为了全球财富的主导者,“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是中国人,最财雄势大的机构是中国银行,最强大的国家是中国”。(《人形软件》,P247)这不正是今天香港人常常挂在口边的“强国人”形象吗?这便是整个故事发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诡异的是,在如此强大的中国的庇护下,却苟延残喘着一个虚弱不堪的香港。强权受到推崇,法治全线失守,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各国犯罪组织在维多利亚湾无孔不入、为所欲为。在谭剑笔下,能够匡护社会正义的警察大哥成龙的形象已经消失无踪,整个香港社会呈分裂状态。更让人吃惊的是,为祸香港的犯罪集团的首脑,并不是美国中情局,而是来自乌克兰的黑客流氓,这个曾经属于苏联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已成了践踏法律道德的渊薮。犯罪组织的头目在实施行动时,念念不忘的竟是以前在极权统治下,“党是最大的,国次之,家庭最小也最不重要。为了伟大的党和革命事业,你得随时指证叛国的家人,任何阻挠国家前进发展的都是人民公敌”,而这一切又与另一个观念紧密相联:金钱至上。任何与金钱做对的,都是人民的公敌。
《人形软件》思考的问题是:未来的国家应该怎么定义?未来的香港向何处去?未来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未来的香港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这使得这部作品从头至尾都弥漫着极大的焦虑。科幻文学是一种忧患文学,而忧患意识仍是当今中国缺少的,这恐怕是香港今日之形势发展,超出许多人最初预想的原因之一。我认为,《人形软件》呈现的对香港明天的忧思,并不会随着香港占中动荡的暂告消停,而从现实生活中消失。未来的阴影仍将在很多香港人的心头笼罩。这其实也是香港其他一些文艺作品表现的,比如杜琪峰的电影《夺命金》,把香港人在新世纪的惶恐不安,刻画得入木三分。老百姓要投资、赚钱,却没有方向,没有门路。连曾经不可一世的黑社会也狼狈不堪,陷入困境。北京才是“大佬”,它和华盛顿、东京等联手解决希腊债务危机,才救了一群香港人的命。但这并没有消除香港人心灵的空虚和对未来的迷茫。但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一小撮香港极端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在捣乱吗?
科幻作家往往在极度的绝望中,传递积极的信息。谭剑的《人形软件》堪称香港普通人与命运抗争的写照,它相信香港的明天还要由香港人自己掌握。作家笔下的宁记面店颇有喻义。这家面店小且旧,卖的是最普通的云吞面,却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是香港人精神层面的关照,小说最后的高潮,已然演变成了在现实世界中保存这家不起眼的小店铺的全民努力。各个阶层的香港人纷纷站出来,伸出援手帮助丧子的老父,支持他维护并恢复这家面店的荣光,要在未来经营下去。这是对香港传统价值的坚守。谭剑赞扬了美好,“我指的美好,是老百姓由衷称赞和向往的美好”。(《人形软件》,P271)
这也正是谭剑本人在现实中倡行的。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电脑系、拥有布拉福特大学企管硕士的他,放弃了程序设计、系统分析及项目管理等工作,放弃了自己开设的顾问公司,退居到不为人知的边缘,专心致志从事他所喜爱的科幻小说这么一种小众文学的创作,实在令人敬佩。读了他写的书,我由衷地感受到了香港人的丰沛的情怀和意志,以及顽强的毅力和生命力,就好像看到在二零一零年菲律宾绑架事件中,香港旅游团那位年轻的领队,面对匪徒的枪口,从容镇定,大义凛然,不惜以身为殉。
我因此想,香港人恐怕并不简单是内地人认为的“经济动物”,好像他们除了眼前的物质财富,别的都不关心。实际上,香港曾经是、也将仍是一座保有理想主义火种的城市。我很希望内地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除了到香港扫街购物,除了看《环球时报》关于香港的评论,也可以看看《人形软件》,看看香港人写的文艺、政经和历史书籍,并与普通香港人交朋友,多倾听、多了解他们。而香港的年轻人,亦反之如是。香港的明天值得忧思,整个中国又何尝不是?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