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反应是,电影一定是要有比较的,只有看了《智取威虎山》后,才知道《一步之遥》有多好。姜文的这部电影是对商业主义和主旋律的不妥协乃至批判,但徐克刚好是对二者的妥协或投靠。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显然,《智取威虎山》与我看过的徐克其他作品比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笑傲江湖》、《青蛇》或黄飞鸿系列差异很大。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徐峥的作品呢,它骨子里充满《泰囧》的味道。随后我又觉得是冯小刚导演的什么贺岁片。我想说的意思是,如果冯小刚来执导《智取威虎山》可能还要好些。以徐克的资历名气,怎会如此?
我基本上没有看出“智取”在哪里,土匪们从头至尾弱爆了,拥有坦克飞机重机枪,几百上千人被三十几名共军打得屁滚尿流。攻克威虎山,从剧情来看,完全不需要杨子荣冒险打入。现在这样拍难道不是对英雄的嘲讽吗?
两小时的电影,导演忙碌着堆砌出一场又一场的枪战戏,子弹炮弹人肉鲜血飞个不停。这是散场之后,除了那个老虎以外,几乎充满脑海的唯一印象。
人物则苍白乏味。花了两亿块钱,徐克不仅是在糟塌原作,而且还糟塌了演员。
杨子荣被塑造得史无前例的高大全,已远远超出了“文革”样板戏,感觉像《钢铁侠》里的机器人。除了那个画得过重的眼影十分搞笑外,全场几乎看不到他的内心世界。
邵剑波则像《加里森敢死队》里的莽夫。小说原著中他和小白鸽那神秘若现的感情戏,影片也给阉割了。
座山雕和他的金刚们太脸谱化了,完全是《西游记》山洞中的群妖。造型造得那样的凶恶,何必还要梁家辉去演呢?随便找个人就可以了。而且多见他的愚笨,难见其奸诈。他驾驶飞机从威虎山上逃出的一幕,应该是电影史上第一次用镜头语言完美阐释了“画蛇添足”和“穷极无聊”这两个成语。
余男是个好演员,也被马青莲这个角色败坏了。刚出场还一副女土匪的冷艳,很快变身为东北农村大妈。这让人十分怀念原著中那闪闪发光的蝴蝶迷。
栾平如此轻易就被弄死了。其实威虎山上的那几场关键戏,也都搞得像早泄一样。
小常宝不见了。最滑稽的是那个莫名其妙的“我爷爷”栓子,行为莫名其妙,让我想起《长江七号》中的外星人七仔。而他的那个去美国留学的孙子坐在驶往黑龙江的高铁上用小米手机打电话的场面更令人捧腹不已。不明白徐克为什么非要弄这么一段戏。
整个电影几无悬念,也没有让人津津乐道的艺术形式感。那些老套的时间子弹一类的镜头充满迂腐单调的美学恶味。
关键是这个电影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什么意思。
整部片子就一直是在失魂落魄的状况下游荡。比看《西游降魔记》甚至《太极》的感觉差太多了。
老实讲,《智取威虎山》就是一个廉价的大麻。这种大麻这一年里有很多,比如《大闹天宫》和《私人订制》,共同特点是票房高企但很没意思。但《智取威虎山》的迷惑性要大得多,因为《人民日报》说了,它是革命主旋律电影。
据说另一位与徐克同极别的香港导演,在观看另一部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主旋律电影《上甘岭》时,感动得哭了,他说,这部电影拍出了一个时代的人们因为单纯而去自我牺牲的这样一种精神。
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里面根本没有这样的或与之类似的精神。
如江青所说,这是创作方法的问题,“整个戏的思想性不够高。艺术的现实生活基础不够,戏中看不出当时全国的形势。”
中途我睡着了两次。
但为什么徐克要拍这样一部片子呢?这是问题所在。
是因为这些年,他太注重炫技了,而忽略了对电影灵魂的追求吗?
是因为他并没有理解他拍的是什么吗?
不,他一定是故意的!他完全清楚他拍的是什么。他知道大麻的本意是麻醉人,然后让吸毒者忘记掉一切。我认为,徐克是在歌颂英雄主义中摧毁英雄主义。这才是这个老顽童骨子里的那份天性。这个狡滑的家伙才绝不仅仅是为了几个票房呢。
太牛逼了!这才看出,这实在要比姜文在《一步之遥》中那些近乎赤裸裸的隐喻高明多了。在血脉贲张的火爆场景后面,《智取威虎山》就是一部讥讽和消解历史的影片。那些大力塑造的革命英雄最后显得是多么的夸张搞笑和虚假贫乏。而各为其主的中国人互相杀伐起来,简直没有任何品位,如方军所言,“中国人之间的你死我活是一个传统”。这就是这部电影要传递给观众的真正感受。
颇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商业主义 红色主旋律”(简称“红商”)电影是当今不少导演最爱拍的。不,不仅是导演,甚至是文艺界的普遍趋势。不仅是谄媚,更是发自肺腑的本能渴望。我想说,这些人的良心大大坏了,真是辜负了这个时代。《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应该好好批评下。
看了《智取威虎山》,我倒是很怀念《乌龙山剿匪记》。
但“红商”导演们接下来恐怕会拍《奇袭白虎团》了吧。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