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访京城的李鸿章祠堂,听说在西总布胡同二十七号。这里有送快递的,卖肉的,有水果店,副食有遛狗老人,下学学生。但祠堂已无。朋友说,写龙旗飘扬的舰队》那位作者,曾访此,见凋敝,大哭,找官者,请求抢救,也有批示。但今天所见二十七号,仅是国家大剧院创作中心。看门者,外地年轻人,称不知道。旁侧居民,大都也说不知。一副食店老者,称仅剩一红墙。又入一大杂院,问住户,说早无,仅剩红墙。果有一堵。又上百度查,说是一九九一年,就开始拆了慢慢都拆除了。

沿街东去,又见有赵家楼饭店,查百度,赵家楼果在附近。有火烧赵家楼纪念碑。寻访不见,又问人。才见在一旧居民楼前,铁栏围住,一人多高小墙,为赵家楼居民区在一九九二年立。寒酸莫辨。前搁自行车。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都毁了,不在意它们有无了。中国最宏伟的古建筑群故宫,也仅有几百年历史。连北京的城墙也是毁了的。

中华文明中断了吗我们去参观故宫,颐和园,还有国子监,那里有很多楹联,上面写的,是看不懂意思的,而且很多字认不出来。感慨那时的人真有文化,包括毛笔字写得那么好。另外是他们字里行间表达的想法,是那么陌生,还有那些水墨画的意境,亦不再能理解。我想,常说,我们是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果真还如此吗?一个古人,比如唐朝的李白,来到现代,他看到的中国,是什么呢?他会觉得到了外国吗?那些简体字,不认识,传达的意义,也不明白。街上的标语,比如,践行某种价值观,他也不会明白。这不仅是时代差的问题。可能华盛顿到了现在的美国,他还能基本明白。但中国的古人到了现代社会,他一定不明白。在中国人眼中,作为“外国”的中国,是一个什么国?这就是科幻的来源。

一个人时间有限,而时间用在什么方面,读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决定了他是什么人。我扫视我书架上的书籍,大吃一惊,竟大部分是外国译作。它们从小占据我脑海。我的思考方式,有时可能是达尔文的,有时可能是卡夫卡的,有时可能是村上春树的,大部分时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但中国古代的文化,坦白说要比这些少得多。比如我只能完整背下寥寥几首唐诗,我没有通读完二十四史,我连《红楼梦》都没有时间看,对《论语》和《道德经》也仅潦草知道。我写文章,在伟大的汉语宝贵中,还记得住去选用的词,非常贫乏。我看到鲜明美好的景物,无法用生动的汉语描述出来,而只能举起手机拍照。而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网上,看“译言”的东西,也沉浸在微信的快餐中。是这些,塑造了我这个人。而我与年轻人比,相差更远了,他们谈论伊藤润二,谈论BIGBANG。我还是中国人吗?用什么来定义我是一个中国人呢?仅仅因为身份证和户口本吗?

我在博物馆看到那些保存下来的古代器物,好像面对一个逐渐丧失的过程。商代青铜器,生动,大气,汉画像砖,厚朴,精致,唐三彩,雄浑,豪迈,宋代瓷器,烂熟,唯美,但明清以后器物,渐然小气,粗鄙。我们的文化高峰,已经过去了,除了器物,还有服饰,食物,语言,音乐,都极大改变了。剩下的是什么?难道只是“关系”吗?是烙在基因里对权力的敬畏吗?是这个证明我们的文明仍在延续?

就算这样,也有许多的人,已经不再留恋这个国家,只要有机会,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学洋人的语言、知识和想法。实在没有办法的,才留在国内。出国旅游,这是中国人啊,来自著名的礼仪之邦,被当年欧洲人倾慕的文明故乡,今日却往往是粗鲁无礼者,也蔑视入乡随俗。就在国内,街上也时而能见不讲礼貌、横冲直闯、插队不打商量的年轻人。

这使我怀疑,整个文明,实际上已经中断。但它是怎么中断的?何时开始的?突然的,还是渐然的?都不知道。我们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探讨这个问题。股市牵扯了精力。

或者,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像中世纪欧洲那样,重新拾起希腊。我们重新拾起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那种自由开放的气魄,人性中的奔放炽烈。但或许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他们的基因是多样的。科学家对Y染色体的研究表明,不知从何时起,北方某些区域的男人的基因,扩散成为了整个中国人的主流基因。而南方的男人,很少传下他们的后代。

现在,开始讨论后人类。科学将促使中国人大变。或猜测,一是改变基因,重新返归原初中国人;二是改变基因,变得更不像中国人。哪个更有实用性呢?选择后者的笃定会多。所谓的“中国人”,就是具有超强生存适应性的人?

 

 

0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