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每个月都来三联书店买书。我到三联书店来,看到那么多的人在这里选书、看书,特别感慨,这个书店有一天会不会消失?电子网络书非常发达,三联书店好像也遇到了困难,我看过报道说它每个月的销售量在减少。这家三联书店是1996年才营业的,那之前呢?好像一片空白,我没查到。它更早在什么地方,它在文革中是什么地方?

三联书店有很多书,《1984》就有好几个版本,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还有卡夫卡的和索尔仁尼琴的书。

现在来说《1985》这本书,我看过《1984》,当时认为看《1984》就足够了,但是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很触动。最大的触动就是《1984》的大洋国是一个永恒的帝国,奥勃良在审问温斯顿时说的,老大哥是不会死的,大洋国是永恒的,然而在《1985》中,老大哥死掉了。书中间有一段话:建立一个极权的政权需要很多很多人,花费几十年的精力和心血,但是这个政权的垮掉,可能就几个月,甚至几周之内的事。不光是政权,一个人不管在什么位置上,一夜之间就会变了。

但是《1985》并没有就此打住,它还讲之后的改革或革新。老大哥死掉之后,变革反而被另外一种独裁代替,作者对整个社会的描写让我非常有感触。在《1984》里面,老百姓上街游行、罢工,政府可以把他们射杀掉,现在改革了,民主了,不能这么做了,得想别的办法,又没有别的办法,为了经济增长只能出口粪便,把每个人的粪便出口到非洲去换咖啡豆那样的东西。它的民主呈现了一种道具式的、虚假式的繁荣,它跟外国的关系是一种非常没有自我的关系,老百姓大部分是乌合之众,社会道德水平十分低落,这样的状况下没有办法推动改革最终的胜利。贯穿整个《1985》,民主自由也好,集团利益也好,最后都以批判性的结果结束。

我觉得《1985》在《1984》的基础上对权力作了新的解释。在《1984》里,我可以把别人的思想粉碎了,然后把你的思想按照我的意思重新组装起来,这叫权力,这叫技术。但《1985》里面有其他一些表现,里面讲到《时代》杂志,这本杂志是当时改革派的大本营。里面的一个编辑,他非常失望,所以自杀了,他自杀前说我不是因为绝望,我是因为害怕。

我想他表达了一个愤怒的声音,权力的本质就是恐惧。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是极权最容易产生的社会。一个资源缺乏、安全感缺失的社会,就会产生这种因子,每个人都没有别的办法获得尊严,除了权力。只有把权力握在手上,他才能获得巨大的安全感,然后他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让别的人失去安全感。这个很无奈也很可怕。

所以读《1985》,我的心情很复杂。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如果中国不进行改革,文革还有可能发生。我觉得文革会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就像刚才说的自杀的人,他还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像海里的鱼一样,已经习惯在深海的压力下生活,一旦放到岸上,我们马上会睡过去。

2012414日在北京三联书店凤凰读书会上的发言。最近一些事件,又让我想到《1985》。译者余泽民)

​​​​

话题:



0

推荐

韩松

韩松

39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重庆人,科幻作家,新华社记者。大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集《宇宙墓碑》、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