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馆为世博之冠,最为巨无霸,不顾非议,骄奢地雄居于其他所有场馆之上,傲视万物,君临天下。它的造型更像是一座帝王宫殿,每一个细节,目的似都在于衬托参观者的渺小无力,让他们产生谦卑恭敬之心。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排着长队等待进馆,神色麻木而痛楚,带着五千年的沧桑,前来朝拜心中的圣地。长蛇阵移动缓慢,忽然喇叭中传来《茉莉花》的乐曲,一直沉默的人群竟诡异地齐声跟随咏唱了起来。
人们像货物一样被分装进电梯,上升到一个黑暗空间。只见四壁密集地闪烁着“西部大开发”、“经济特区”、“劳动法”等等白色文字,犹如《人民日报》版面截图。许多人经历了长长的排队,忍不住要去上厕所,而男厕只有两个小便档位……队更长了。女性和残疾人的脸上露出了奥斯维辛似的表情。
人群拥入环幕电影大厅。电影的名字叫“历程”,英文名为“THE ROAD TO OUR BEAUTIFUL
LIEF”(“通往我们美好生活的道路”)。一开始,银幕上出现了一群郁结沉闷犹如南方古猿的男女,他们忽然莫名其妙站直身体奔跑起来,最后一口气跑上山顶,看着一片厂房古怪地笑了。然后,是一串又一串重大事件的堆砌,如成立特区呀,开奥运会呀,射神舟飞船呀,其中济川抗震救灾占了不成比例的冗长篇幅。最后是中国进入到一个虚幻仙境般却没有人类活动的未来。比新华社通稿差多了,但导演陆川自称跟《魔戒》有一比。
又进入一个仍然昏茫的大厅。继续展示改革开放成就。主体是从一九七八年到二零零八年百姓家庭的变化。这些家庭里,都没有人类存在(这与欧洲馆和美国馆形成很大反差)。映入观众眼目的主要是物质的变化,特别是家电产品和沙发的变化。
又进入一个更加黑暗的大厅,开始参观最大看点《清明上河图》。它让人战栗的是篇幅浩大(铺展在一百三十多米的整面墙上),以及上面的人物会动,像现今的许多流行的大手笔一样,沿袭了奥运开幕式思路。其实也就是一部用大屏幕投影方式表现的水墨动画,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和创新性。最让我心酸的是,张择端那本来给人留下无穷美好想象空间的艺术作品,在经过这一番折腾转换后,完全变味了。画面上行走的宋代人类,腿脚僵直,个个犹如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而且更为诡异的是,如此众多的人物,竟无一人脸上有笑容!《清明上河图》变作了《百鬼夜行街》,或许制作者是在借机讽刺封建专制社会吧。
然后,参观威仪八面的秦俑坑一号坑铜车马,是“镇馆之宝”,属于展示我五千年泱泱帝国风范的老套手法。
走过象征杂交水稻伟大成就的黑绿色大厅后,开始参观儿童画展。注明了小孩子的名字、年龄和藉贯(最小的只有五六岁),而没有说明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或许因为强调了艺术性和主题性,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画作不少显得成熟而老道。下面这幅是表现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大吃大喝的,流露出优越感。
坐轨道车展开寻觅中国建筑文化之旅。沿途布置了大量僵死的、冰冷的、制作粗糙的人工建筑,石桥啊,廊柱啊,拱门啊,除了参观者,也没有一个人类在活动,在时白时绿的灯光的照射下,阴森惨淡,鬼气弥漫,我的感觉完全是进入了人类灭绝后的城市废墟。这是中国馆最失败的一个部分。
最后是展示低碳经济,概念化的表述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生动有趣印象。那些移植来的荷叶在人工照明的光线下,显得虚假而刻意,苍白而可怜。
这一切都使中国国家馆与世博会的潮流或者世界潮流格格不入。据说,中国馆的诸多设计,来自于各级领导的创意。待到下午参观了相邻的、小巧的台湾馆后,我更加羞愧了。台湾馆以浓郁温馨而充满人情味的互动式展示,用四两拨千斤之力,使投资十五亿元的中国国家馆的形象进一步在我的心中崩溃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