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科幻作家身份,应邀参加于十一月十四日至二十日由奥斯陆文学屋举办的中国文学周。这可能是西方大型主流文学活动第一次邀请中国科幻作家参加。期间,我做了两次报告(实际上是由主持人提问,我现场回答),接受了四家主流媒体的采访,包括三家挪威媒体和一家瑞典媒体(都用英语,最长采访时间为一小时),还两次在公共场合朗读我的科幻小说节选。看得出来,深受伟大的赫尔辛根默斯肯漩涡传统影响的北欧人民对中国科幻很感兴趣,主持人和记者,都做了很多案头准备。其中挪威国家电台的一位记者本人就是科幻迷。我作为来自中国的科幻作家,受到了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感到非常欣悦,不停地转告广大中国科幻迷对北欧人民的问候和祝福。(下图就是奥斯陆文学屋)
说起来,科幻是中国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由前现代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反映了中国剧变时代的一些特征,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科幻,也就是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于是,我不禁产生了担任“科幻大使”的使命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挪威大使馆和新华通讯社驻挪威分社对我的出席也颇表关注,令我诚惶诚恐。
在介绍提问和答问的情况之前,先向大家汇报一下挪威科幻的情况。我打探了一下,他们的科幻,七十年代还是不错的,现在也还有几位作家在写,但不算发达,因为人口毕竟少,只有五百万不到。但他们爱看科幻,主要看英文版的英美科幻。奥斯陆文学屋是一座三层的建筑,里面专门辟了教室那么大的一间屋子,专门存放科幻书籍,足有几千本。关于这些藏品及其捐赠者的故事,我还要专门写文章来讲述,十分传奇。在另一间房子里,墙上画了当前活跃的挪威作家、艺术家的头像,有二十多位,其中有两位是科幻作家(见下图)。不过,这次我无缘见到他们。
另外,在瑞典,有专门的科幻书店。从斯德哥尔摩专程赶来与会的陈先生和他的瑞典太太,家里有《三体》,陈太太说,瑞典有杂志也想出中国科幻专辑。很巧的是,前天,我收到瑞典驻华大使馆的邮件,称瑞典作家代表团即将访华,特邀我作为科幻作家与他们见面。
在文学周上,还有人把陈冠中《盛世》的英译本带到了会场,向我展示。奥斯陆大学的教授和学生,知道刘慈欣和我,也知道何夕。不过,据说科幻在他们这儿,也不是很受主流文学待见,也常被视作儿童文学。另外,北欧最流行的类型小说是犯罪小说,在机场书店,满满地排着几书架的犯罪小说,却没有看到科幻。
这次,一起参加文学周的,还有多位中国大陆作家,包括《收获》主编程永新,诗人西川、蓝蓝,作家虹影、棉棉、走走、徐则臣、慕容雪村等。我发现,他们也很喜欢科幻,像蓝蓝,甚至随口冒出了中微子、红移、弦论等名词,我赶紧劝她写科幻诗。他们对我十分友好,而我做的报告,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我则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灵感。(下图是走走在朗诵她的作品)
好了,下面就是我凭记忆,综合报告和采访,择其要点,向爱好科幻的朋友们汇报一下交流的情况:
问:科幻在中国很新吗?
答:科幻是中国最年轻的文学品种。其他文学品种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科幻在中国仅有一百多年。
问:中国的科幻最初是怎么来的?
答:最初是翻译,在二十世纪初期,由鲁迅他们做的。迄今,我们翻译了许多西方科幻,包括几乎所有的西方著名作家的作品。
问:海茵莱因的也译成中文了吗?他可是反共的。
答:也翻译了过来。中国现在的科幻出版环境比二三十年前要宽松。
问:中国有多少人写科幻。
答:比较活跃的,大概不超过二十个吧。相对奇幻文学和其他文学,这还很少。科幻在中国仍是小众文学。
问:中科幻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
答:与其他文学主要讲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不同,科幻是一种关于中国未来的文学。中国科幻曾被禁止。有人问我:科幻作家描写外星人占领地球,那么,共产党在哪里?
问:现在中国科幻情况怎样?
答:现在,中国科幻重新繁荣,作家可以尽情想象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并出版书籍。中国有世界最大科幻杂志《科幻世界》,最高发行四十万册。中国去年最畅销的科幻小说《三体》发行量也达到四十万册。中国拍了五到六部科幻电影或电视剧。
问:中国科幻举办什么活动吗?
答:每年在成都举办银河奖和星云奖,是非常盛大的聚会,吸引上千名科幻作家、编辑、出版人和科幻迷。另外,还有高校的科幻协会,它们经常举办活动。作家也去参加。
问:中国科幻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中国科幻很火,是因为政府推行科学发展观吗?
答:中国科幻与现实的最大关系是,一个国家在成为所谓的“超级大国”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科幻的繁荣,英国、美国、苏联、日本都经历过,现在,中国正处在这个阶段。另外,中国成了一个很科幻的国度,现实比科幻更科幻。我们要做的是把变化记录下来。
问:中国科幻有什么特色?
答:西方科幻常见的主题,中国人都写了,但中国式的主题还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的未来会是怎样,二是未来的中国人会是怎样,二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会是怎样。
问:最后一种特色里面,最引人瞩目的是什么?
答:中国科幻作家认为,中国会以与世界不同方式进入未来。举个例,在太空中,西方航天员可能信奉上帝,而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有三个党员的地方就要成立党支部。中国已经把三个航天员发射上了天,现在,中国航天界在思考在太空中建立党支部的事情,中国科幻作家在思考党和上帝在太空中和平相处的问题。我认为这是能够做到的。当然,如果上帝遇到了金融危机,党说不定可以拉他一把。
问:中国科幻与政治有什么关系?
答:科幻中当然描写政治,包括世界政治。十几年前我曾预言美国政治出问题。纽约世贸中心被恐怖分子炸毁,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中国伸手援救,可那时没人相信。美国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妨看一看中国的科幻小说。
问:你为什么能预测世贸中心被炸毁?
答:当然有一些迹象,但更多的,是科幻作家的一种直觉。
问:科幻作家对于中国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答:科幻作家认为中国的发展还是太慢。有的科幻作家认为,设想不仅要改进社会秩序,而且要改变自然法则,比如,创造出一个新的空间,把中国过多的人口转移过去,解决资源能源问题。
问:中国科幻与世界的距离有多大?
答:有明显差距,但刘慈欣等少数顶尖的作家,正在努力缩小这种差距。这次会议,应该邀请刘慈欣、王晋康和何夕来。
问:中国科幻小说中,中国特色的技术发明是什么?
答:我曾写过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比如能把万物转化为能量的一种技术,梦读器,让人总能保持健康的仪器。最后一种发明叫做脑控术。
问:脑控术?那样人们能高兴吗?
答:既然可以做到这个,那么,就肯定可以人工制造幸福,让人感到高兴。但我不希望这是我们的未来。
问:科幻作家对中国的未来担忧吗?
答:是的,我们常常担忧,比如,中国成为经济动物。有个作家预言,将来,人们连死都没有自由,因为医院要赚钱,就不让你随便死,你要死,就要考执照。还有作家预言,社会精英的大脑将在科技辅助下得到高速进化,形成新文化,而贫穷的人们在进化树上落伍,富人和穷人成为两个物种。
问:未来中国科幻怎么发展?
答:要有更大的想象力,关注中国的更多可能性,关注人在极端条件下的命运。另外,拍摄好的科幻电影。
问:科幻对社会有什么用?
答: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让人向未来看。中国是一个几千年都向后看的社会,从孔夫子的经典中找答案。科幻也可以预警,防止灾难发生。
问:中国会超过美国吗?
答:在我的《火星照耀美国》中,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中期超过了美国。我认为,国家的崛起,是一种循环,是文明的循环。那些大的文明,不可能总是占据显要位置。现在轮到了中国。
问:中国的新周期,会保持多久?
答:也许三百年。没有文明能永远保持在顶端。
问:中国科幻描写未来,是黑暗还是光明?
答:乌托邦和反乌托邦都有。不少作者写到了世界的崩溃和文明的毁灭,而这在以前,是不太可能的。
问:在中国,有从科幻转为科学发明的吗?科幻与原创科学是何关系?
答:中国有的科幻作家,他们的科学背景非常强,他们写的东西,十分真实,接近原创科学。我不是这一类。但我没有听说,在中国有从科幻转化为科学发明的。
问:科幻影响科学家吗?
答: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受科幻影响,甚至,科幻与科学互相交融,比如克拉克与通讯卫星。中国的一些科学家也受到影响,但还不广泛。有些主流科学家不太认同科幻。
问:中国科幻批判现实吗?
答:是的,像三峡大坝设计师潘家铮,他也是科幻小说家,他的小说,对社会充满讽刺和批判,对腐败、官僚主义等,他都用科幻形式进行批判。
问:为什么说中国在向着科幻的方向前进?
答:有很多科幻的、难以置信的东西,都成了现实,比如,时间的改变。我写过一个《我的祖国不做梦》,为了GDP的增长,让人们在梦游中干活。现在的人们就是拼命工作。有一个杂志约我写纪实报道,就是讲中国的黑夜消失了。再比如刚刚发生的事,装九个人的校车,载了六十四个人,结果撞死二十人。的确难以置信。
问:你说中国在二十一世纪超过美国,为什么在《地铁》中又说超不过美国?
答:反应了一种矛盾的心情,这不光是科幻作家,也是中国人的矛盾心情。中国还很落后。中国没有做出重要的发明,没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问:中国和西方,就是这样的对抗关系吗?
答:不,今后要合作。比如在《三体》中,共产党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联盟,合作对抗外星人的入侵。很奇妙的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是在挪威北部。
问:中国的发展会到达顶峰,然后又跌回去吗?
答:不排除这种可能,它还是有危险的,有不确定性。
问:为什么中国会有一种长远的考虑?通常考虑多长时间?
答:大概是两百年。一八四零到二零四零。为此,中国制订了计划,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问:这个计划中的所有变故都考虑到了吗?
答:考虑过,包括大陆与台湾的战争。如果发生战争,也许一切就会推后十年。
问:你怎么看美国把军队布署在澳大利亚?
答:值得关注。不光澳大利亚,整个西太平洋,他们都来了。反恐十年后,美国人的动向值得关注。
问:你怎么看自然界的变化?
答:正在恶化。中国讲天人合一,那么,这里就是人和自然界合力的影响,像日本地震海啸和核电事故,有自然,也有人的因素。如果今后人的因素加大,灾难会更厉害。
问:中国的环境问题如何?
答:这几十年,随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变糟了,但是,近年,正在采取措施,减少污染。
问:具体怎么做?
答:比如,把GDP的增长调低一些,比如北京上海,它们原来的增长名列前茅,现在都落到倒数几位了。强调环保更重要。
问:你是怎么开始写科幻的?
答: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引进了大量西方科幻,我父亲买回来,我就看,然后写。我发现了一个不同的新世界。
问:你的读者都是什么人?
答:年轻人,通常在大学里面。
问:他们为什么爱看科幻?
答: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与上一辈人不同,思想更开放,具挑战性,活跃。他们从科幻中,看到不可思议的未来。
问:是什么吸引你写科幻?
答:因为它能让人想象,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问:怎么形容你的科幻?
答:诡异,奇怪,黑暗。
问:你写了《地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写?
答:地铁是中国的象征,中国像列车和飞机一样,前进得太快,但是,列车和飞机,是西方人发明的,中国人三十多年没有做出自己的发明。没有获诺贝尔科技奖。科幻作家担心不可持续,最终还是要败于西方。后来,幸存的中国人被逐到了天上的小行星上,他们回来,发现一切没有了。
问:你说过中国社会不可能接受西方,是吗?
答:中国的思维模式与西方不同,它是循环式的,西方是直线式的。另外,从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中西方的差异还是很大。
问:有什么具体的吗?
答:比如,我来挪威之前,不了解它,像很多中国人一样,以为是一个只会搞政治的国家,但来了后,发现它的文化很丰富。但很多中国人不清楚。
问:你又当记者,又写科幻,怎么做到的?
答:发现二者常常可以统一。
问:你既希望拥有旧事物,也希望得到新东西吗?
答:是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心情。我希望变化,但是,也不想失掉一些旧的。就像《地铁》里写的,幸存的中国人从外太空回来,寻找旧时的家园,但发现得不到。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问:你的作品有翻译成挪威语吗?
答: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