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界鬼才柴纳·米耶维的《地疤》是一部用奇异的手法融合了科幻和奇幻的海洋冒险,有的场面非常宏大,很残忍,很血腥。有的情节让人吃不下饭,远远超出了我的《红色海洋》中那些少儿不宜的描写。这部书的翻译出版是一件盛事。
去年访英时,就看到柴纳·米耶维的书,在伦敦的书店,摆在非常显眼位置,英国文化协会官员也推荐来读,说是很特别,但我当时主要想买巴纳德的书,而米耶维又很厚,就没有买。这次读到了《地疤》的中译本,感到震撼,应重庆大学版社之邀,与刘慈欣、潘海天一起推荐了这本书。
米耶维一九七二年生于英格兰,其作品屡获轨迹奖、雨果奖、世界奇幻奖、阿瑟·克拉克奖等重要国际奇幻、科幻文学奖。我也看了看别人的评价,如《纽约时报》:“为了创作出自己独特的故事,米耶维像位狂野的艺术家那样,重新组织写作类型,并常常通过出人意料的用法,将重新发现材料的持重和离经叛道的狂喜结合在一起。”《卫报》:“米耶维以建筑师般冷静的头脑驾驭着《地疤》,并在其中彰显出强大的创造力与粗犷的能量。米耶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想象力的作家之一。”
我本人对《地疤》感兴趣的是,首先,这是一个海洋传奇,整个故事发生在大海上,让我想起自己写的《红色海洋》。的确,《地疤》中很多场面和气氛与《红色海洋》相似。不过我还是写不出米耶维笔下那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和人物来。作者描写了一个女人从陆地城市逃亡到新大陆的旅程,她在途中被海盗劫持,到了海盗的城市“舰队城”,这是一个在海上游荡千年的由众多船只组成的浮城,然后她参与了一个巨大阴谋,过程曲折而怪异。海盗们要寻找的“地疤”,是一种能控制世界的“概率能量”。最后的结局很出人意料。
在小说中,世界是虚设的,但虚设的时间,却是十八世纪后期。若按真实人类史,已开始工业革命,也便是地理大发现后的殖民开拓期。商本位占据了《地疤》的中心,使整个故事有很强的现实张力。一切均为利益。西方的政治架构体现在舰队城那里,代表了一种强权,却具备粗糙的民主治理结构。
小说展现了一部血腥暴力的历史。场面非常惨酷。从头至尾,有的部分难以逐字看,即便对我来说亦如此。它似乎喻意了资本主义的开创期,是冒险和征服的历史,是强权、掠夺、欺诈和暴力的过程。因此也具有深度,读它会想到尼尔·盖曼的小说。而中国的奇幻也好科幻也好,这种喻示性或批判性比较欠缺,而显单薄。
《地疤》写得非常的奇诡,作者创造了各种生物形态,包括“异位面生物”,除了人类,还有许多的海洋智能生物,如螯虾族、蚁族、仙人掌族等等。还有改造人,还有来自外星球的鬼首族。这也跟《红色海洋》有些相似。
这部小说的另一特异处,在于它把科幻和奇幻自然地交织了起来。故事中,两类人物在创造历史:科学家和魔学家。我觉得,读了后,科幻爱好者不会觉得是奇幻,而奇幻爱好者则会认为是奇幻的登峰造极。作为科幻迷,我觉得《地疤》至少涉及了蒸汽朋克、量子力学、概率论、海洋工程学、生物工程、机器人技术、平行世界、多宇宙论等学科。深潜器、机械海滩、罗盘工厂和动力型飞艇等的描写,都很难让人觉得这是奇幻。它让人想到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罗伯特索耶的《星丛》,还有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用于警卫的鲨鱼和担任向导的巨鲸,则让人想到大卫·布林的《星潮汹涌》与《提升之战》。
人物形象给人印象深刻,除女人主公贝莉丝,还有舱队城的领袖疤脸情侣、神勇而暴虐的铎尔、反叛者布鲁寇勒、人工改造人坦纳·赛克等。
最震撼的,是那些波澜壮阔的场面,如巨舰的大海战,数百万吨的恐兽拖曳舰队城高速航行,摧毁万有的风暴,哗变叛乱,怪异生物噬人,种种海上观奇,鲜血的海洋中浸泡着人类和各种生物的尸体,水质被有毒脓液污染……读这部小说,得有心理准备。另外,觉得如果搬上好莱坞,一定是视觉上的饕餮大宴。
《地疤》是一部人类命运的交响曲。而贯穿始终的,是恐惧。恐惧则来自神秘。主人公绕了一大圈,最后回到原点。命运本身是不可捉摸的。像好的小说一样,《地疤》也是超越的,触及了哲理和宗教。小说的真正主人公还是神秘的大海。而“海洋中没有救赎”。
这部小说写得很长,中文版有六百四十多页,对于我这样工作繁忙的人,阅读起来有一些问题。但我还是被它吸引了。
柴纳·米耶维还有一部《鼠王》,也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了中文版,这部书同样奇诡,写一起谋杀案后,主人公被居于伦敦地下的老鼠之王救走,开始奇异之旅。